那是我大学毕业入伍的第二年,部队领导批准我回老家过春节。
那次回家是我一生中最高兴的一次春节记忆。一来,它是我穿上军装之后第一次回家,想我家人一定会非常高兴;二来,可以参加家乡一年一度的走乡亲活动,可以借此机会向全村的父老乡亲展示一下我的军人风采。
说起走乡亲,这可是我家乡一个特有的年俗:就是在大年初一凌晨,全村人吃罢五更饺子,向父母和本家拜年完毕,便以同家族为一群,从村西到村东一户不落地集体走访贺年。这种拜年方式,不论姓氏、不限家族,一律由家族的长辈带队“团拜”,每个族群少说也有二三十人。据老辈人说,这样的拜年方式红火、热闹、年味浓,有利于消除各个姓氏族群之间的矛盾,增进全村大团结;同时,也让后生们熟悉一下各户的住址和对父老的称谓,以加强往来和延续敬老之风。此年俗究竟是从何时开始的,谁也说不清。
在小学和中学时期,我几乎每年都参加村里大年初一的走乡亲。然而,穿上军装后的第一次走乡亲,还是挺有新鲜感和自豪感的。这年大年初一4时,一阵鞭炮声把我从梦中惊醒。我兴奋地爬出被窝,穿上崭新的军装。吃罢五更饺子后,父亲带着我和哥哥,到十几户同姓的本家拜年。当本家拜年结束,东方开始发白的时候,就听到街上有人喊:“走乡亲喽!”于是我和父亲、哥哥一起加入到本家的集体拜年队伍中。
走乡亲一般由西向东,挨家走拜。每进一户家门,先由几个后生喊一嗓子“拜年啦”,待这家主人掀开门帘走出屋门,即由带队的长辈喊一声“跪拜”,院里便跪下后生一片。年长者则在后面行作揖之礼,并说几句热情洋溢的拜年话。遇到院子小的家庭,磕头就只能在胡同或大街上进行了。
路上,带队的长辈向我提出一个疑问:“你穿着一身军装也像我们一样作揖或下跪,总是觉得不大地道,也显不出你军人的身份。你能不能来个移风易俗,用你们部队通行的军礼向乡亲拜年?”我顿时大悟,连连点头。于是,我重整军容,昂首走在队伍的前面。每到一家,由我喊一声“给叔叔(大伯)拜年啦”,这家主人一出面,第一个就看到一身军装的我。这时,随着同族人的跪拜或作揖,我则举起右臂,向该家长辈行一个庄严的军礼。每逢我行完军礼,都会引起一阵赞许,也引出主人一串亲切的问候:“啥时回来的?”“你当兵了?还是干部?”“部队生活好吗?”“何时回部队?”我在一一回答各种提问时,一种难以言表的自豪感也随之涌上心头。
这一次走乡亲,不仅使我更熟悉家乡,增进了我与乡亲的感情,更重要的是,父老乡亲都知道我成了解放军的一名军官。第二天,许多发小、同学找上门来向我打听参军事宜,街坊四邻也都带着花生糖果前来看我,村干部还代表村委会来家对我表示“拥军慰问”。
好多年没有在老家过大年了,走乡亲就成了我心中对家乡年味的珍贵回忆。这种拜年的独特方式及其带来的仪式感、亲切感,成为我想念和热爱家乡的一个重要因素。我真想以一个老军人的身份回到家乡,通过走乡亲,再次领略那浓浓的年味和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