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春节,爆竹声声。
杨兴龙从家里的凳子上跳下来,望着墙上刚贴上去的奖状,心里美滋滋的:明年继续努力,争取把这面墙贴满。他转身坐到桌旁,摊开纸开始写信:“亲爱的夏鋆叔叔,您好!我期末又拿奖状了……”
杨兴龙,今年10岁,宁夏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海军希望小学四年级回族学生。夏鋆,今年32岁,海军东海舰队航空兵某场站军械股股长。一个在贺兰山下,一个在东海之滨,相距2000多公里,他们是如何结缘的?
事情要从2020年9月说起,夏鋆所在场站的21个党支部,与月牙湖乡海军希望小学的50个孩子结成帮扶对子。结对过程中,夏鋆与杨兴龙相识,成了“一家人”。
夏鋆了解到,杨兴龙的父母早年离异,年迈多病的爷爷奶奶、两个年幼的妹妹,一家人全靠父亲杨忠文打零工养活。在杨兴龙的记忆里,父亲总是很忙,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回家。
“与兴龙认识时他刚读三年级,他用稚嫩的肩膀扛起照顾爷爷奶奶和妹妹的重担。与大多数留守儿童一样,因为常年缺乏父母关爱,兴龙有些自卑,学习成绩也不理想。”针对杨兴龙的情况,夏鋆定下帮扶计划。
“兴龙,能把爷爷奶奶和妹妹照顾得这么好,你是个有担当的好孩子,是个不折不扣的小男子汉,我为你点赞!今后你要多参加学校的活动,与同学多交流多互动,勇敢地展现自己。”第一次给杨兴龙打电话,夏鋆以鼓励为主。他的话让杨兴龙非常开心。
为了让杨兴龙提起学习兴趣,多动脑动笔,夏鋆和他约定:用写信的方式交流,想说什么就写什么,因为这是“家信”。
“还记得兴龙给我写的第一封‘家信’,皱皱巴巴的信纸上好几处都快被橡皮擦破了,不少字被歪歪扭扭的拼音代替,几乎没有一个完整的句子。”夏鋆说,那封信自己是猜着意思读下来的。这一年多来,杨兴龙的来信一封比一封好,字都会写了,句子也通顺了,还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他告诉我,好几次语文考试,作文都是满分呢!”说起杨兴龙的变化,夏鋆满脸骄傲。
为了不让杨兴龙缺失父爱,夏鋆开始给杨忠文做工作,劝他到离家近点的地方打工,方便照顾家里。“我不是不想,但自己没啥大能耐,工作实在不好找啊!”电话另一头,杨忠文语气很无奈。夏鋆没有放弃,他向当地有关部门反映了杨忠文一家的情况,在多方努力下,为杨忠文在家门口找到一份工作。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杨忠文常年紧锁的眉头舒展开了。“我爸爸终于可以天天回家了,我写作业的时间更多了,家里的笑声也更多了……”杨兴龙的来信让夏鋆湿了眼眶。
冬去春来,杨兴龙越发开朗自信,开始尝试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杨兴龙写信告诉夏鋆,自己鼓起勇气参加了班干部竞选,但得票很少,他非常失落。“敢于参加竞选,就已经很厉害了!人生路上的困难和挫折有很多,我们要找准失败的原因,克服它,战胜它,不能逃避。”夏鋆的回信让杨兴龙重拾信心。之后,他积极参加班级活动,主动承担班级工作,学习也更加刻苦。他的变化得到越来越多的同学认可,还交到不少好朋友。“叔叔,等下学期开学我还要参加班干部竞选……”杨兴龙充满信心。
看到儿子学习的劲头越来越足,杨忠文十分欣慰。这个朴实的农村汉子干活更卖力了,“家里的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我也会尽力供孩子们读书!”
夏鋆不仅是杨兴龙的专职辅导员,还是他妹妹杨兴玉和另一个六年级孩子的辅导员。孩子们衣服够不够穿,学习生活上有没有什么困难,夏鋆像父亲一样关爱着他们。
“又降温了,不知前些日子寄去的保暖内衣、棉衣棉裤,孩子们和家里老人穿上没有?”每天早上,夏鋆习惯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天气预报,查看银川的天气,银川被设置为默认城市。
收到夏鋆询问的微信,杨忠文发过来一张照片,杨兴玉穿着新棉衣,甜甜的笑容暖到了夏鋆心里。
一年多来,夏鋆与杨兴龙你来我往,共写了87封“家信”。信中虽多是些生活小事,却折射出杨兴龙成长的变化。“我一定要加倍努力学习,将来考上叔叔上的大学,也要去当海军,出海远航。”杨兴龙写信告诉夏鋆。
“夏叔叔,等您有时间了就来看我!”杨兴龙在“家信”里写下新年愿望:“我没见过大海,也没见过军舰,但我按叔叔描绘的样子画了出来,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会亲眼看到的。”收到杨兴龙最新的一封“家信”,夏鋆迫不及待地打开,一张画映入眼帘:一艘出征远洋的军舰。
“好的兴龙,等新冠肺炎疫情结束,我就去接你来看大海、看军舰。”夏鋆一边回信,一边想象着杨兴龙在海边嬉戏的高兴劲,嘴角漾起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