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公元1584年-公元1630年),字元素,广东东莞人(一说是广西人)。袁崇焕在36岁这年考中进士,也算是个饱读诗书的文人,但他却并非因文采而留名后世,他有着更大的志向和抱负,那就是戍边卫国、治国安邦。后来,他果然有了机会。在明朝抗击后金的第一线,袁崇焕打赢了两次非常漂亮的阻击战。
宁远之役
萨尔浒之战后,明军一蹶不振,愈战愈怯,避战之风蔓延。努尔哈赤则在东北地区迅速扩张。如此局面下,袁崇焕站了出来。袁崇焕一直“以边才自许”,他主动向朝廷表达了赶赴前线的强烈愿望,被破格提拔为兵部职方司主事,再被任命为山海监军,前往辽东前线宁远。
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率领13万大军进攻辽西走廊,将宁远城团团包围。面对后金咄咄逼人的攻势,袁崇焕很清楚明军实力与对手相差悬殊。面对危局,袁崇焕井井有条地布置防守战术,铲除奸细,提振士气,依靠坚固城墙和锐利火炮,紧锣密鼓地构筑起防御阵地。努尔哈赤此前一直势不可挡,对宁远这个弹丸之城更是志在必得。没有想到,他们对宁远的进攻一再受挫。努尔哈赤的攻城战车经不住明军红夷炮的打击,只要被火炮击中就会被炸得粉碎。当然,明军的火炮也有发射死角,会给对手攻城留下一定的空间和机会。经过一番猛烈进攻,后金军几乎就要得手。袁崇焕一直坚持在城墙上与众将士共同浴血奋战,最终击退了后金军的攻势。
在战斗中,袁崇焕不幸受伤,但他坚持不肯后退,极大地振奋了明军士气。在明军火炮的持续攻击之下,后金军损失惨重。努尔哈赤也在督军攻城时受伤,只得下令撤军。宁远之战,终以明军的获胜而告终。战后不久,努尔哈赤病故。
宁锦大捷
努尔哈赤死后,继位的皇太极成为袁崇焕的新对手。他们之间的较量,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明清之交的历史格局。与皇太极的第一次交手,袁崇焕取得了胜利。
皇太极继位后,展现出极强的政治和军事才能。对内,他大力推行改革,模仿明制,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备的国家机构,大大加强了专制统治;对外,他积极扩张,延续了努尔哈赤的强硬政策。皇太极还带头学习汉族文化,这一举措被此后清朝的历代君主忠实继承,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也有利于政权稳定。
皇太极知道明军的火炮是一大优势,便下令抢夺明军的红夷炮,还掳走制造火器的专家,命他们仿制红夷炮。很快,皇太极便将后金军由原来比较单一的骑兵组成,发展成为一支由骑兵、炮兵与步兵等多兵种合成的军队,战斗力大大增强。此后,明军在火炮方面的优势也逐渐丧失,更加难以抵挡后金军的进攻。
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皇太极率兵渡过辽河,直扑锦州,一方面是为父亲报仇,一方面则是希望通过击败明军来展示自己的实力。没想到甫一出手,就被袁崇焕击退。
面对气势汹汹的皇太极,袁崇焕借鉴宁远之战的经验,继续依靠坚固的城墙进行顽强防守。袁崇焕在城墙上架设红夷炮,用火炮对付后金军,令其死伤惨重,十多天未获进展。皇太极本想通过攻打锦州诱使袁崇焕派军前往救援,再通过“围城打援”的方式来消灭明军主力。袁崇焕命令明军严阵以待,不得擅自行动。无奈之下,皇太极只得重新调集数万援兵,改道攻打宁远。在袁崇焕、满桂的组织指挥之下,后金军仍然没能取得任何进展。袁崇焕固守城内,满桂、祖大寿力战城外,骑兵和炮兵互相支援,城里城外互相呼应,令后金军无计可施。皇太极在付出惨重代价后,被迫狼狈撤退。这次战役,被人们称为“宁锦大捷”。
守城之术
袁崇焕两次成功挫败后金军队的进攻,得益于他出色的临阵指挥和合理的防守战术。面对城池受到重重包围的危险局面,袁崇焕始终临危不乱。他立足于现有装备,充分发挥火力优势,组织了出色的守城战术。在及时铲除奸细之外,他非常注意提振军队士气,将城墙和火炮充分结合,构筑起严密的防御阵地。
在面对皇太极时,袁崇焕及时进行了战术调整,不再单纯固守城内。宁锦之役中,后金军希望发挥野战优势,调动明军出城作战。袁崇焕则严令明军不得擅自行动,防止被对手找到各个击破的机会。不仅如此,为了对攻城的后金军构成牵制和打击,袁崇焕还在城外布置一支机动能力较强的骑兵部队,“绕出大军后决战”。骑兵依托坚固的城墙和先进的火炮,不时对后金军的攻城部队展开袭扰,使对手无法集中精力攻城,攻城战术也无法施展。
明代后期,明军将领因握有火器,在守城术、围城术及围城打援战术,乃至于后勤补给方法上,都已有所变革。尹耕、茅元仪和徐光启等人,都曾极力主张构筑炮台,依靠火器构筑城防,通过加强城塞建设来击退敌军,袁崇焕正是这一思路的践行者。在明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他通过出色的城市防御作战,两次击败后金军。袁崇焕的战术,正好体现了“依城护炮,依炮护城”的理念,是火器时代战术发展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