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书写英雄史,亦是书写精神史。在波澜壮阔的民族复兴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他们不但用生命和鲜血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铺平了道路,而且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精神构筑起我们民族不倒的精神长城。
2021年9月,旨在重温民族复兴英雄史的《人民英雄——国家记忆文库》(以下简称《文库》)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大型图书创作出版工程《文库》由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和中国青年出版社联合发起,第一辑目前已出版《吉鸿昌:恨不抗日死》《杨靖宇:白山忠魂》《刘胡兰:生的伟大 死的光荣》《雷锋:毛主席的好战士》《王进喜:我为祖国献石油》《谷文昌:只为百姓梦圆》6册。《文库》不只是在写英雄故事,更将笔触探及凝结在英雄身上的精神,以及精神的传承。重温英雄故事,就是要在他们精神光辉的照耀下成长和奋斗。故事之光照亮的不只是过去,更是现在和未来。
《文库》作品普遍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在历史中还原英雄,另外一条是实地寻访英雄。两条主线交叉融汇于对英雄精神的追寻中,构成一种跨时空的叙事和写作。没有人能脱离时代独立存在,在作品中,探寻首先表现为在文献资料中爬梳历史细节,重现时代风云,把握英雄命运的内在逻辑。
比如,刘胡兰为什么小小年纪就能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刘胡兰:生的伟大 死的光荣》的作者王秀琴依托翔实的史料,把刘胡兰家乡云周西村当时的人口、土地、收成等情况一一做了考察,重现当年的生活斗争场景,得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若不是共产党来了,穷苦人祖祖辈辈也“活不出个眉眼”。作者在文中特意使用了许多方言和俗语,这种语言上的还原也颇具匠心。
当《雷锋:毛主席的好战士》的作者胡月从字词之间粘连的血丝中,看到雷锋不幸的童年时,她在心中也一直追问:为什么雷锋后来会有如此灿烂的人生?
雷锋和刘胡兰一样,是在党的抚育下,才改写了自己的命运。孩童时都受过生活的磨难和考验,成长路上都有共产党员作为领路人,拨亮了他们向党的心。所以,他们对党的感情发自肺腑,热烈而深沉。
对雷锋而言,正因为新中国的光照进生命,他才有了不一样的命运。“当他慢慢长大,旧社会变成了新中国,有那么多人不断给他播撒阳光和雨露时,这颗在雷锋心中干瘪的种子,便很快生根发芽,枝繁叶茂了。它远比一般人吸收了更多的幸福感,并愿意以更多倍的回报来反哺大地,馈赠人间。”追寻雷锋的一生,一股强大的自强力量充沛于心。
二
解锁英雄的精神密码,还需要从与英雄同时代的亲友同事的回忆中,从纪念馆的走访中,从英雄精神的传承脉络中,多维度感受英雄的精神之光。
在《杨靖宇:白山忠魂》中,作者徐剑、一半记录了一则小故事。在靖宇县采访期间,作者乘坐出租车,看到车上挂着一个嵌有杨靖宇半身像的吊牌,便主动与司机攀谈起来。司机说:“对我来说,我就服他的坚持。不瞒您说,我家日子难的时候,我就对自己说,杨靖宇当年啥条件啊,我现在啥条件啊,再难还能难过杨靖宇他们那个时候吗?”读完这个故事,谁能不感叹,白山忠魂,精神永存,虽死犹生!
《文库》在编辑中选用了大量插图,包括英雄影像、纪念设施照片、资料照片等。其中,有一张谷文昌劳动时的照片,令人印象深刻。谷文昌是东山县县委书记,还是优秀的石匠。在建堤的工地上,有一个人干起重活来身怀绝技、有模有样,歇息时还挨个儿递烟,和民工轮流喝一壶水。工友们后来才知道,这个人就是县委书记。关于照片,作者钟兆云写道:“身形消瘦且一脸病容的谷文昌与工友合力在扛大石条,石重杠沉,压得他背成弓状、肩膀歪斜;看不出是正待抬起还是放下,打石经验丰富的他可能是担心半圆状的石头出现滑动而将其紧抱其中……”为政之道,“先之,劳之”,意思是“凡民之事,以身劳之,则虽勤不怨”。谷文昌弓身抱石的样子,立起了党员干部在百姓心中应有的模样。
英雄的精神一直在传承。如今,他们的纪念设施被列为教育基地,成为城市中最闪亮的风景。浏览一张张陈列于纪念设施中的照片和一件件文物,想象他们当年的斗争和生活,英雄似乎从未离去。《王进喜:我为祖国献石油》的作者付久江专章讲述大庆“三代铁人”——王进喜、王启民、李新民,大庆人依然在踏着铁人的脚步往前走,铁人精神依然映照大地。
三
《文库》作者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英雄融为一体,把心、情、思沉到人民英雄之中,文字自然更显生动,更具可读性。比如,作者王秀琴在描写刘胡兰就义时,写道:“她就那样静静地躺在铡刀下,望着天空,望着浩瀚苍渺而又深远广大的天空,有风轻轻掠过,似乎有云在天空流动。云是天上的海啊,她是海里的一朵浪花啊!”透过无限贴近人物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刘胡兰内心的跃动。我们循着刘胡兰丝毫没有悲戚的双眸,去仰望像大海一样的天空,那美丽纯净的白云里仿佛映现今天的中国。谁能说一个年轻的共产党员在铡刀下不是这样想的呢?
每一位人民英雄,都有令人难忘的故事,构成了我们关于那个时代的共同记忆,他们的名字也成为那个时代闪耀着光亮的精神标志。就像提起王进喜,最鲜明的印象就是他“天南海北来会战,誓夺头号大油田”的豪迈诗句。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各地的援鄂医疗队逆行出征奔赴武汉、舍生忘死挽救生命,就像当年的石油大会战,其势如大河奔涌,在这样的精神气魄面前,“战争”的结局早已注定。《文库》第一辑写于2020年,可以想见,疫情给写作带来的困难,尤其是采访工作委实不易。但疫情也使我们更深地感受到英雄精神,“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文库》第一辑的作品始终灌注着气贯长虹的精神力量。
英雄如星,中华民族历史的天空繁星闪闪。我们寻觅英雄,寻觅的是英雄的精神力量。浸渍着作者血汗和思想的《文库》,让民族复兴英雄史与我们的时代、与我们的内心相互激荡,发出不绝如缕的精神回响——时代需要英雄,民族复兴伟业呼唤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