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长城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在时代坐标上讲述军队故事


■王龙

“文者,贯道之器也。”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伟大的作家,是巴尔扎克式的“社会书记员”;伟大的作品,往往成为一个国家经久不衰的“文化名片”。习主席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军队文艺战线认真贯彻习主席关于文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找准主攻方向,把准官兵需求,坚守“姓军为战”初心本真,加快推进转型重塑,在服务强军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在崇德尚艺上焕发新风貌,为强军事业提供了有力精神支撑。

与此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纵观人类文明史,只有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兼收并蓄的包容态度,才是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中国越是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就越需要让文化照亮未来的行程,在世界坐标上探寻普遍规律,以便更好地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对未来。

今天,中国与世界的凝望对视从未如此接近,文明的融合冲突也从未如此激烈。世界上不同意识形态的软实力,体现在诠释力、传播力和渗透力的广度与深度上。早在2004年就提出“软实力”课题的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把“讲故事的能力”看作21世纪衡量一国国力的重要标准,他说:“除了军事硬实力外,我们还需要运用旨在赢取人心的软实力——一种以价值观和文化来吸引他人的能力。”

面对新时代新征程,军队文艺工作者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军队故事,就要以更为深邃的视野、更为博大的胸怀、更为自信的态度,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努力展示一个生动立体的中国,从而展现军事文艺更加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这是军队文艺工作者应该思考的时代课题。

新时代新征程上,军事文艺创作的机制格局、军事文艺产品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相比于全球化时代一日千里的迅猛变迁,军事文艺在建构更大话语权、提升更广传播力上还处于相对弱势状态,在塑造大国军队形象、增强军队软实力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当前,我军正奋力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这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三步走”十分紧要的一步。我们要突破对军事文艺功能碎片化、功利化理解,要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类,要敢于站到更大坐标上去讲述中国故事、军队故事,以文化自信打造自信的文化,通过创作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为塑造新时代国家形象、军队形象贡献一份力量。

军事文艺必须在时代纵坐标上进一步拓展,以多样化的创作形式和表现手法实现新的跨越。从战火硝烟中孕育出的我军军事文艺,历来是时代最刚强的音符,为国家强盛、军队强大注入了铁血阳刚,成为强军兴军的旗手鼓手推手。但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是,中国形象目前在世界某些地方受到扭曲和屏蔽,许多时候处于有理没处说、说了也传不开的境地,军事题材文艺作品更是处于一种请得进来、走不出去的状态中。

古人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但现在我们更多了解的似乎是自己的心,而不是别人的“心”;军事文艺创作的着眼点更多的是对内“言说”,而非对外交流传播。今天整个文艺生态都发生了极大改变,国际文化话语权竞争的过程,就是传播者和接受者互相影响、互相塑造的过程,一厢情愿的“高音喇叭”式宣传已经一去不返。中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全面转型,面对世界上某些对中国意识形态根深蒂固的偏见,我们也许一时改变不了别人,但至少可以改变身段影响别人,从而敢于发声、善于发声。特别是在日益复杂的舆论竞争环境下,国际社会希望解码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成功秘诀,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变迁和心灵世界。军事文艺创作应该具备大国视野、前瞻思维、纵深舞台,站到更大的坐标上建构我们的话语权,用更雄阔生动的语言讲述军队故事,以巨笔微雕的手法塑造军队形象,展示中国军队捍卫世界和平的决心和能力。

“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军事文艺创作要在更大范围内获得尊重与肯定,就要勇于承前启后,突破前人。这方面,徐怀中先生虽然是老一辈军旅作家,却做出了理念超前的良好表率。他以更加宏阔的视野登高望远,别见天地。他的回忆录《底色》通过战争反观和彰显人性,睿智通达,深刻犀利。徐老在书中讲到这样一个细节:50多年前他作为“中国作家记者组”组长在越南南方战地采访,面对炮火连天的战场,他听到一位越军将军深情地吟诵中国的唐诗:“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那一瞬间,人类亘古不变的共同情怀,超越了民族、国界与时空,让人心弦颤动。他深有感触地说,作家应该捕捉表现的,正是这种“人类的基本情感”。

文艺的民族特性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辨识度。我们祖先既创造了精深的军事谋略,又鲜明地倡导反战思想,但今天我们的军事文艺作品,依然稀缺能够成为世界“文化名片”的经典之作,缺少能够把中国军事文化的主流价值传播到全球各地的作品。拿抗战题材文艺创作来说,“二战”期间中国人民承受的战争苦难举世罕见,但我们创作的抗战题材作品很难将中国人的苦难记忆升华为具有广泛认同的全球记忆,没能以“警世之作”建立起世界范围内的“历史记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中国文化历来推崇“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军事文艺得天独厚的创作资源。几千年来,中华武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内涵和价值体系,是历代中国军人的根和魂,也是当代革命军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时代发展到今天,虽然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不断变化,但军事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理念、精神内核、道德准则等,对培育“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培塑官兵精气神,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和推动作用。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军事史中发掘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探寻古往今来强国强军的文化密码,赋予军事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使中华兵道和现实观照相互融合、相互照亮,激发官兵强军报国的精神力量,是值得军队文艺工作者深挖细掘的一个创作宝藏。

中国正挺进在由大向强的关键征途,一个真正的大国需要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更需要保持深刻洞察的思辨能力。这个能力就是能清醒地通过丰富世界审视自己,通过展示自己赢得世界人心。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我们必须拥有更广阔的全球视野,学会更具说服力的传播创意,展示文化交流的潜在力量。在表达军事思想上,要传达雄健之音;在呈现战争景观上,要尊崇正义之道;在呈现英雄人物时,要突出立体形象。这样才能牢牢把握军事文艺的魂,深深扎下军事文艺的根,切实找准军事文艺的舞台,用国内外民众容易接受的方式,塑造好我国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