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舰和民用船只,早先曾是一家。蒸汽轮船出现前,二者差距并不明显。在大航海时代初期,英法等国用民用船只改装的所谓“私掠船”,与军舰相比也毫不逊色。蒸汽轮船出现后,军舰和民用船只差距逐渐增大。到了近现代,军用舰船与民用船只开始分道扬镳,向不同的方向发展,但在功能上也偶有交叉。军舰设计制造的要求远比民用船只高得多,除了要考虑作战性能,还要考虑抗沉性、维护性、机动能力、抗打击能力等。现代军舰种类繁多,主力作战舰艇如航母、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等,是无法利用民用船只改装的。
在近现代战史中,不乏有民用船只改造成军用舰艇的案例。两次世界大战中,曾有大量的民用船只被改造成军舰,如英国的伪装猎潜舰“Q船”、德国的辅助巡洋舰、日本的辅助航母等。美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兰利”号,就是由一艘运煤船改造而成。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海军还曾推出“武库舰”的概念,核心是利用数艘十万吨级的民用超级集装箱船,在船体中填入数百发“战斧”巡航导弹,使之成为一艘极具威慑力的对陆打击平台舰,即一种导弹“容器”。
这些民船改装而成的军舰,在战争中确实发挥了一些作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谋求海上霸权,日本于1937年左右开始进行改装民用船只的准备。1940年与美国关系恶化后,日本开始大量征召商船,1942年底完成了“飞鹰号”“隼鹰号”“大鹰号”“云鹰号”“冲鹰号”等多艘船只的改造。
1942年8月下旬的第二次所罗门海战中,“大鹰号”为“大和号”战列舰护航,其任务是把飞机从日本本土运到西南太平洋岛屿。这是它唯一一次一线作战经历。之后,“大鹰号”一直在二线作战。1942年9月,“大鹰号”在西南太平洋的特鲁克岛遭到美国“鳟鱼号”潜艇的攻击,被一枚鱼雷命中舰艇的中部后发生爆炸,而后返港维修。1943年4月,在同一海域,“大鹰号”遭到另外一艘美国潜艇“金枪鱼号”的攻击,鱼雷因引信故障没有爆炸。4个月后,“大鹰号”在返航时,避过美国潜艇发射的鱼雷。不久后,“大鹰号”在小笠原群岛附近再次遭到美国“海鲈鱼号”潜艇攻击,右舷被6枚鱼雷击中,但只有一枚鱼雷爆炸,另外5枚鱼雷只是把舰体撞出了5个坑,又一次死里逃生。
相比之下,英国的“大西洋运送者”号运输舰的运气就没有那么好了。英阿“马岛之战”中,英国需远征南大西洋,由于航母数量不够,军方把目光投向了民用船只。英国临时征用了大量商船,“大西洋运送者”号便是其中之一。为适应军方需求,在甲板上加装了专门为“鹞式”战斗机起降研发的钢板,并按部就班地准备了支持“鹞式”战斗机上船的各种功能性集装箱。由于条件限制,英军只在船头部分设置了一个可以供“鹞式”战斗机和直升机起降的位置,只有前一架飞机安全离开,第二架飞机才能够就位;前一架飞机降落后安全进入整备区,后一架飞机才能进入降落区上空准备降落。
1982年5月,“大西洋运送者”号在阿森松岛基地搭载着10架“鹞式”战斗机和10多架直升机,与其他商船改装的支援船组成大编队向南大西洋开进。然而,它仅仅被阿根廷“超级军旗”攻击机发射的一枚“飞鱼”导弹击中后,就沉没于大海之中。
如今,民用船只用于军事用途的案例并不多见,但民用船只对于海军的发展曾有过举足轻重的作用,至今也是各国海军力量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