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稻草/搓成柔软的绳/一双茧手/织出质朴的鞋/祖先穿着它/登攀荆棘丛生的山/前辈穿着它/踩出通向胜利的路/而今/它静静地躺在纪念馆里/向人们诉说那些遥远的故事……”这是一首歌咏草鞋的诗。
草鞋质朴简单,充满了故事。在革命老区,走进每一座纪念馆、每一座民俗园,都能看到打草鞋的工具、听到草鞋的故事。草鞋早已淡出人们的生活,那些故事却依然鲜活、动人心魄。
1934年10月,江西于都河畔,中央红军整装待发,父老乡亲纷纷前来送行。人群中,一对青年男女执手相看,互相叮嘱。男青年是一名红军战士,名叫谢志坚,于都岭背乡燕溪村人。女青年名叫春秀,与谢志坚同村。这是一对相爱的恋人啊!谢志坚擦去春秀脸上的泪水说:“别哭,红军会回来的,我也会回来的,你安心地等待红军的好消息吧!”听了未婚夫的话,春秀使劲地点头说:“我相信,我会等。”临别,春秀将一双连夜编织的又厚又密的草鞋,塞进谢志坚的背包。
当部队到达金沙江,当地百姓用渡船运送红军时,谢志坚想起泪别家乡的情景,穿上了这双草鞋;当强渡大渡河战斗激烈时,他想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又穿上了这双草鞋,觉得死也不能与春秀送的草鞋分开……1951年秋,带着征战硝烟的谢志坚回到故乡,可春秀在红军长征后不久就被敌人作为红军家属杀害。几十年里,谢志坚一直将这双草鞋视为珍宝,不时拿出来看看。20世纪80年代,谢志坚将这双寄托坚贞爱情的草鞋,捐赠给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
如果说这双草鞋寄托的是一位红军战士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那么下面这筐草鞋则承载着一位妻子对红军丈夫的期盼和等待。同样是1934年秋天,同样是撕心裂肺的离别。江西瑞金石水乡青年朱吉薰报名参加红军时,有人对朱吉薰的妻子陈发姑说:“朱吉薰是独子,他去参军打仗,撑起这个家就靠你一个女人啦!”陈发姑的态度十分坚决:“我们都是穷苦人家,参加革命是为了更多的人幸福生活,这样的事情我们应该去做。”在妻子的支持下,朱吉薰踏上长征路。陈发姑将自己亲手做的一双布鞋和一套衣服塞到丈夫手中,坚定地说:“你放心去革命,多打胜仗,我在家等你!”
从此,“等你”成为陈发姑日夜的期盼和生活的信念。白天悉心照顾婆婆、忙于田里耕作,晚上哼着山歌、在油灯下给丈夫编织草鞋。“哇哩(说了)等你就等你,唔(不)怕铁树开花水倒流。水打石子翻转身,唔(不)知我郎几时归……”《盼郎归》这首歌,陈发姑唱了一春又一春,等了一年又一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她才得知丈夫早已在长征途中牺牲。有人劝陈发姑再嫁,她坚决不同意。“吉薰是光荣的红军,我要守着我们两个人的家。万一哪天他回来了,找不着我,会着急的。”就这样,她一直守候着、等待着,为丈夫编织着草鞋。直到114岁的陈发姑离开人世时,床前还有她编织的一筐草鞋。
人们说,这是爱情的守望,为了一句“我等你”“我会回来”的承诺,历尽千辛万苦而不悔;也有人说,这是信仰的力量,因为共同的信仰让他们的爱情跨越时空、历久弥坚。
作为信物,草鞋见证了纯洁无瑕的爱情;作为文物,草鞋则是军民鱼水深情的象征。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前短短5个月,赣南苏区就扩充红军8万多人,捐献稻谷90.6万担、被毯2万多条、棉花8.6万斤、布鞋5万多双、草鞋20多万双,筹集军费150万元……其中于都寒信村有一萧姓人家,祖上三代都以打草鞋为生。红军长征出发那会儿,萧家长辈招呼几位相熟的老表,几天时间就打了数百双草鞋送给红军。许多红军指战员正是穿着赣南老表打的草鞋一路征战。一双双草鞋就像护身符,伴随着红军一次次斩关夺隘、拼死向前;一双双草鞋更像纽带,将党和红军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草鞋见证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豪迈,穿草鞋的人书写了“天翻地覆慨而慷”的传奇。
如今,在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有一幅由80双草鞋组成的中国地图,地图上用红星标注着首都北京和于都的位置,寓意红军脚踏草鞋跋山涉水、九死一生,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一位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生前曾这样说:“战场上,行军的速度是影响战斗胜负的关键因素。敌人有飞机、有汽车,照说应该跑得比我们快,而我军则常常靠两条腿跑过敌人的汽车轮子,草鞋功不可没。我们穿上草鞋,就知道为谁扛枪、为谁打仗,身上就有使不完的劲,脚上就像安装了风火轮……”正是这支穿草鞋的军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指挥下,改写了历史,创造了奇迹,从苏区走到陕北,走到民族救亡的前线,走出了一个红彤彤的新中国。
走出纪念馆,穿过一队队前来参观、研学的人群,来到当年红军长征出发的渡口。于都河水滚滚向前,似乎在告诉我们: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如今,虽然我们已不穿草鞋,但草鞋所书写的故事、所蕴含的精神,将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走好新的长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