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长城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追寻红色南梁

——读纪实文学《南梁红色故事》


■孙现富

南梁,西北高原上矗立的红色地标。20世纪30年代初,在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的领导下,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胜利创建。1935年2月,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与陕北革命根据地统一为陕甘革命根据地,成为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完整革命根据地。

红色南梁,激情荡漾。这座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丰碑为何能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坚强耸立,并成为中国革命的旗帜和脊梁?静读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南梁红色故事》,我在追寻中找到了答案。南梁精神作为一种革命传统,需要弘扬和传承。

作为主题鲜明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如何在彰显革命文化内涵的同时激发读者情感共鸣,《南梁红色故事》在编撰中充分考虑了这个因素。全书以史实为依据,将史的严谨与事的通俗结合起来,用一个个红色故事进行串联,凸显历史的厚重感,就像一颗颗晶莹璀璨的珍珠,在细润无声中散发出真理的光芒。

从《陇原第一枪》到《陕甘边区第一个红色政权》,从《风雪子午岭》到《夜袭合水城》,从《南梁的列宁学校》到《陕甘历史上第一所党校》,从《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到《陕北出了个刘志丹》等46个故事,跌宕起伏,精彩纷呈,以不同的叙事角度和讲述方式,多场景、多细节反映了根据地创建的艰难曲折、战斗历程和峥嵘岁月,像一粒粒红色火种播撒在读者心田。

我在阅读中打开思绪,穿越时空与南梁人物对话,感悟南梁精神的无穷力量。实事求是、结合实际,是我们党的发展之源,在陕甘边区创建中得到鲜活体现。《“三色”方针建红军》讲述了刘志丹等共产党人根据陕甘地区早期武装斗争实际提出的重要建军思想。“三色”建军方针的确立和实践,有力推动了陕甘地区革命武装的创建和发展,对于当时处于低潮的陕甘革命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为中国革命留下希望的火种。

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读到《阎洼子四十二烈士》,我流下愤恨的眼泪。42名红军战士、游击队员和进步群众,面对敌人的残酷刑罚,没有一个人投敌变节,没有一个人残喘偷生。被敌人砍下坑再爬上来,再砍下去再爬上来……他们双手被捆绑着,就用牙咬、用脚踢、用头撞敌人,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革命气节和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许多历经流血奋斗、成功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先烈没有留下姓名,但他们心系家国、不惧生死的崇高境界,犹如一道道精神丰碑,永远镌刻在人民心中。

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是刘志丹矢志不渝的人生理想、奋斗一生的初心所在。他在入党誓言中写道:“加入党,就要为共产主义信仰奋斗到底。作为个人来说,奋斗到底就是奋斗到死。”在刘志丹的影响下,原本不支持闹革命的父亲,卖掉骡子给他买枪,杀鸡宰羊招待伤病员。在刘志丹的带领下,二弟、三弟还有家里的长工都走上革命的道路。家人说刘志丹是个“不知有家的人”,但他心里始终装着国家。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他仍不忘叮嘱身边同志:“不要管我……赶快请宋政委指挥部队……消灭敌人……”他牺牲后,毛泽东同志为其题词“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并为刘志丹陵园亲笔题写碑名和碑文。周恩来同志也亲笔题下“上下五千年,英雄千千万,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娃娃”主席》《人民的好书记》生动展示了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赤子情怀、始终如一的人民立场。“南梁灯光放光明,边区主席习仲勋。”时年21岁的习仲勋不仅在党内有威信,就连老太太都找他说家务事。在甘肃省环县担任县委书记时,他与普通群众同吃同住,打成一片,让老百姓真正认识了共产党。当地群众用信天游热情地表达对习仲勋等边区领导人的爱戴之情。可以说,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这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历久弥坚,矢志不移。

不朽的精神,照耀民族复兴的道路。时光久远,历史的硝烟散尽,用热血和生命谱写的南梁精神依然光耀千秋,壮怀激烈,将永远激励我们奋勇向前,在新的长征路上夺取新的胜利、铸就新的辉煌。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