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随着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反攻,处于敌后的华中苏皖地区便成了华东野战军南线对敌作战的主要战场。为了迅速开辟华中战场,中央军委决定成立苏北兵团,该兵团的成立犹如一把尖刀插向敌人心脏,使敌人极为恐慌。国民党迅速收缩兵力,从中原和山东战场抽调第25师和第72师驰援苏北。为迅速打开局面,争取战略主动,苏北兵团指挥部经过战略研判,决定乘敌惊慌调整部署、立足未稳之机,首克苏北重镇益林,围歼益林守敌。
战役于3月16日发起,至3月19日清晨结束,共歼俘益林守敌国民党第51师113旅及援军7000余人,活捉第113旅少将旅长王匡。益林战役有力地策应了中原和山东战场我军的作战行动,并有效形成对国民党宁沪杭核心统治区的直接威胁。
科学研判,正确选择攻坚目标。苏北兵团发动益林战役,主要是为了从益林打开突破口,迅速开辟华中战场,策应我军在中原和山东战场的作战行动。结合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在选择攻击目标时,既要考虑能够尽快达成战役目的,有利于敌后根据地的巩固扩大;又要选择能够对敌造成较大威胁、一旦受到攻击敌人必须增援的作战目标;加之当时苏北地区敌强我弱的不利局势,我军对敌作战只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和保持优势,因此选择的目标还必须是我军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攻克的地方。
从地形上看,两淮地处苏北中部,不仅是苏北水路交通的要冲,还是敌人重要的军事基地。从战略全局上看,益林作为苏北地区的重镇,位于两淮和盐阜(盐城、阜宁)根据地之间,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我军一旦攻克益林,既可对两淮守敌形成直接威胁,迫使敌人加速从中原和山东战场向苏北地区增派援军,又可使盐阜根据地得到巩固扩大。从作战对手上看,益林守敌第51师113旅是曾被我军全歼后又重新组建的非蒋介石嫡系部队,战斗力较弱,又是刚进驻益林担任守备任务,立足未稳,便于我军迅速将其歼灭。
事实证明,苏北兵团的战略研判是正确的。攻克益林给华中之敌以极大震慑,给我在华中地区坚持敌后武装斗争的广大军民极大鼓舞,实现了既定作战目标。
因势利导,创造捕捉有利战机。1948年2月,当我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奉命从山东战场挥师南下直奔苏北时,国民党当局错误判断我军的真实意图,以为我军主力将南渡长江、直逼南京。因此,国民党军急令第25师和第72师驰援苏北,收缩兵力,迅速抢占要点重镇;将第4师由上岗调至东台;第162旅放弃沭阳,向宿迁收缩;第51师113旅放弃阜宁,退守益林。
苏北兵团司令员韦国清分析认为,要赶在敌人尚未识破我战略意图之前抢抓战机,迅速完成战役布势,争取战场主动权。为此,兵团指挥部命令刚经过一个月长途行军的第2纵队不作休整,于3月15日向益林进发,完成对益林合围态势,16日发起对益林的攻坚战。从当时战场态势上看,敌人仍占较大优势,但如果待敌人兵力调整部署到位,将对我攻坚部队构成重大威胁,所以必须果断决策,创造捕捉有利战机,力求速战速决。
阻打结合,拒敌外围歼敌内线。在攻坚战役发起前,苏北兵团指挥部经过认真细致的研判,决定攻坚和阻援同时展开,遂以第2纵队为主力,担任对益林的主攻任务。
战斗发起后,第2纵队第4师从西、北两个方向同时发起攻击;第5师从东、南两个方向同时发起攻击;第6师则部署在严家舍地域,担任预备队。与此同时,第12纵队以主力4个团,并指挥第5、第6军分区各一个团,于苏家咀、黄塘沟、金家庄南北一线布防,阻击可能由两淮、涟水方向增援之敌;第11纵队31旅和第1、第9军分区部队及地方武装在沿江地区展开攻势,牵制驻防如皋、南通地区的敌第21师;第32旅则布防于盐城以南地区,阻击可能由东台地区北援之敌第4师。
攻坚和阻援同时展开,相互配合、相互策应。阻援部队的坚决阻击有力地配合了第2纵队主力攻克益林,攻坚部队迅速攻克益林也缓解了阻援部队的压力。特别是敌增援的第72师,直至19日上午,还对我第12纵队的阻援阵地发动猛烈进攻,当中午得知我已攻克益林城后,慌忙撤退,有效缓解了第12纵队的阻援压力。
军民同心,发挥人民战争伟力。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毛泽东在其著作《论持久战》中强调: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解放战争时期各革命根据地相继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基本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苏北各革命根据地也相继开展土地革命,此举极大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广大青年踊跃报名参加解放军,根据地军民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发展。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正是诞生于两淮地区,官兵大都来自苏皖两省,在两淮地区有着很好的群众基础,苏北革命根据地广大军民早就盼望着第2纵队能早点打回来。
此次战役中,苏北革命根据地广大军民在地方党政机关的带领下,全力以赴支援我攻坚部队,通往益林的各条道路上挤满了支前的队伍。他们运送粮草弹药,护理后送伤员,搭浮桥、挖战壕、当向导,谱写了军民鱼水深情。最终在我军民同心的强大攻势下,顺利攻占益林。
益林攻坚战的胜利,给国民党当局以很大震撼,迫其迅速从中原和山东战场向苏北地区增调援兵,从而有力地配合了我在中原和山东战场的作战行动。这场胜利也极大鼓舞了苏北敌后根据地广大军民的斗志,为夺取更大城市的攻坚战积累了宝贵实战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