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动员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从回应群众关切看舆论引导


■王少亭

前不久,商务部印发《关于做好今冬明春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市场保供稳价工作的通知》,鼓励家庭根据需要储备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满足日常生活和突发情况的需要。通知一经发布,便迅速登上各大网络平台热搜榜,引发网民种种解读,甚至五花八门的猜测。11月2日,商务部消费促进司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此作出回应,及时引导了社会舆论,消除了百姓疑虑。

笔者由此想到战时舆论引导问题。战时,人们对各类信息普遍敏感,特别是对涉及自身利益和安危的信息关注度更高,政府部门一些正常的工作安排,一些常规的言语表述,也可能引发舆情。此次商务部有关方面回应网民关切、及时对《通知》进行解读的做法,对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带来有益的启示。

启示之一:按照“解铃还须系铃人”的思路及时发声。

当网络媒体、社会层面对商务部《通知》过度解读、出现误解征候时,商务部有关方面第一时间接受记者采访,解释发布通知的背景、目的、意图以及有关内容的含义,起到了正视听、防误判的关键作用,避免了社会舆论发酵、群众理解走偏。

做好战时舆论引导工作,应遵循大众心理活动规律,按照“谁制发信息谁负责解读、谁发布信息谁负责回应”的原则,确立舆情应对主体。战时,地方参战支前部门多、各类涉战涉军信息杂,各级、各部门都有可能成为应对舆情的主体,应强化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意识和能力,密切关注自身工作领域舆情动向,做到早预警、早发现、早回应,让真相跑在谣言前面,防止公众误解、误读、误判。

启示之二:以通俗直白的方式解疑释惑。

与商务部的回应相呼应,《商务部通知刷屏,回应来了!你想多了吗》《官方喊大家囤菜?你想多了》《别想多了,商务部最新回应来了》等一大波网文不断被刷屏。这些网文援引商务部的回应,以直截了当、一语中的的标题以及通俗易懂、诙谐有趣的语言,对引导社会舆论、消除群众疑虑发挥了积极作用。

回应群众关注、引导社会舆论,是一件严谨、严肃的事情,但严谨、严肃不等于板着面孔讲话、用“大帽子”唬人。应运用理性、朴素、通俗的公共话语,讲老百姓听得懂、易理解、能接受、接地气的话,适当运用网言网语、乡俚俗语,提高舆论引导的亲和力、感染力、传播力,深化社会共识,凝聚民心士气。

启示之三:联动发力形成辐射效应。

商务部作出回应后,各类媒体迅速跟进报道、转载发布信息,特别是主流媒体公众号发挥受众广泛、覆盖面广的优势,在厘清事实、回应质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关单位、各类媒体的联合发力、共同发声,形成了正能量传播的压倒性态势。

从近些年来世界范围内几场局部战争看,交战双方都会根据战争需要,有目的地制造和调控舆论,影响民众的信念、观点、情绪和态度。众人拾柴火焰高。战时,相关部门和各类媒体应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构建军地协调、上下联动、前后呼应、相互印证的宣传态势和工作格局,加强信息共享,统一发布口径,澄清谬误、明辨是非,团结人民、鼓舞士气,牢牢把握舆论引导话语权、主导权,为营造同仇敌忾的社会氛围创造良好条件。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