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视点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为你的“购物车”装道“防火墙”

——从网络购物维度看个人的信息保护


■何楚洋

本期关注

随着“双十一”临近,各商家早早搭好营销“戏台”。据统计,2020年“双十一”,京东只用9分钟交易额即突破2000亿元,天猫全天成交4982亿元。先领优惠券,再付定金,然后拼手速交尾款,交易瞬间达成。殊不知,就在这点击确认、收货发货之间,一些买家的个人信息被别有用心之人盗取,成为他们从事不法行为的“信息资源”。

1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施行,个人信息保护已经上升至国家法律保护层面,而军人个人信息作为国防军事领域的重要保密信息之一,必须得到高度重视和严密保护。网络购物作为大家喜闻乐见的购物方式,也是部队官兵上网用网的重要目的,更是当前必须直面的信息安全重要话题。

严守个人信息出口

小心“网购单”变身个体信息“泄露单”

相信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网上购买一款商品后,没过多久,陌生的推销电话、营销活动的垃圾短信、电子广告邮件便接踵而至,令人不胜其烦。很显然,个人的信息被泄露了。当消费者在网站上提交订单后,一张小小的“网购单”,竟成了个体信息的“泄露单”。

许多人并未察觉个人信息泄露对自己造成了什么影响,甚至对这些骚扰信息习以为常。可情况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

去年,武警某部下士小郭网购一套运动服后,很快便接到陌生人打来的运动鞋推销电话,声称可以与部队合作。原来,小郭在填写收货信息时,留下了部队代号及地址。而东部战区陆军某旅一名干部休假前,仅仅是在某购票软件订购了一张机票,接下来的假期里,手机共收到十几条包含不明网站链接的短信。

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想要收集一个人的网上信息并不难,根据日常浏览信息、个人阅读喜好等数据,通过分析研究,很容易推断个人关注焦点、兴趣爱好等,正如当下短视频、网购等平台的“偏好”内容推送。但与这些间接信息相比,网购所带来的直接信息更为精准。

捆绑注册,是当前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在进行网络消费时,用户首先要注册登录。个人的姓名、电话、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电子邮箱等信息,只能强行被“捆绑”,特别是手机实名制,使得军人的真实信息全部记录在网上。

与传统概念上的网购商品相比,订外卖、网约车等以线上支付为载体的广义“网购”,则带来了更多的安全隐患。这些依赖“基于位置服务”技术的软件,极易暴露部队营区、重要军事目标和军事设施的地理位置。如此一来,泄露的不仅是个人信息,还有营区地理信息。

大量网上行为数据,使每个人都日趋“透明化”。军人群体的上网行为表征特别,容易被识别并锁定。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盯上,隐患极大。

如何做好自我防范,注意隐藏网络行为是关键。对此,陆军步兵学院徐小亭教授表示,应尽量隐藏易显露个人特征的数据,规避目标暴露。南部战区陆军某旅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规定,在网上购物时严令禁止暴露单位名称、部队地址、工作性质、官兵身份等信息,尽量使用网名匿名化名,不得与商家客服谈论任何涉军信息等。

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是一场主动仗,军人更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网上有风险、网上有敌情,需要不断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谨慎输入每一条个人信息。层层“脱密”处理,才能不被网络洪流裹挟。

保护包裹流通环节

谨防“快递点”成为群体数据“曝光点”

“双十一”一年一度,不仅掀起网购潮,也带来了快递潮。在快递包裹上,都会贴有一张“快递面单”,用来记录发件人、收件人以及货物种类等相关信息,其中还包含收件人的姓名、电话、家庭住址等隐私信息。这也是网购环节中个人信息泄露的源头之一。

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里,可通过采集个体数据样本,经过不断组合分析,得出群体的特征结论。比如对职员经常接触的人员和单位进行分析,可推断出该公司所涉业务范围和客户类型;对人员学历、专业和特长等进行统计,可判断其所在组织的工作性质和具体方向。这也意味着,如果对一个单位快递点的所有快递信息进行分析,就可大致判断这个单位的情况特征。

有需求就有市场。据央视新闻报道,一直以来,快递面单在网上被明码标价批量售卖,情况十分猖獗,且数量级在几万甚至几十万。一张快递面单的价格从0.8到1.2元不等。2019年,某快递公司员工便借职务便利,倒卖大量客户信息,谋取私利。

与“低廉”的信息贩卖价格相比,军事信息泄露引发的国防损失则不可估量。一直以来,敌对势力对我军重要敏感信息的收集工作从未间断,想方设法获取信息优势。这种可直接获取军人个人信息的方法手段,就是网络信息时代保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为了打通物流的“最后一公里”,便利官兵生活,同时又保护军营信息,许多部队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有的单位与地方大型快递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共识,建设军营快递驿站,专设军人快递存放点,保护官兵快递信息;有的单位在营门口设置快递集中管控点和快递柜,确保快递点对点直达营区。

快递包裹随物流流动,个人信息也在这个过程中流动,除了加强末端防范,中间环节也至关重要。对此,陆军某部主动出击,对涉及部队寄送线路的所有快递员定期组织“体检”,人人“持证上岗”,严禁未经审查的快递员擅自运送。他们还会同当地相关部门、快递企业开展联防联控机制,确保军人的快递信息不被窃取。

军人个人信息的保护,无疑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部队自身做好防范,更需要加强军地之间的相互协作,共建军人信息安全防护网。

增强平时防范意识

警惕“多渠道”上演赌贷诈骗“无间道”

10月11日,第二届军营网络安全宣传周如期而至。活动以“文明上网安全用网依法治网,共建共享清朗涉军网络环境”为主题,在全军上下掀起打好网络安全主动仗的热潮。其中,网赌网贷和网络诈骗等问题,成为网络安全宣传的热点话题。

2017年6月1日,网络安全法正式施行,提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技术社群和公民等网络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共同治理。网络购物消费引发的信息安全问题,是当下网络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据统计显示,一半以上的网赌、网贷和网络诈骗都与网购行为有关。许多网友都是通过网购商品的广告链接,一步步陷入“骗局”。某网购APP后台运营人士表示,网购商品插入广告信息属于业内常态。不过目前,广告内容是否合法合规,是否夹杂赌博、诈骗、非法借贷等不良信息内容,相关审查机制尚未成熟。

在一些微信公众号上,不少“号主”为获取广告费,并未仔细甄别广告的真实性和安全性,导致公众号文章里的广告植入鱼龙混杂。在一些以“超值”“超低价”为幌子的广告营销话术背后,很有可能是非正规的“钓鱼”网站。

与钱财相比,信息的窃取则更为可怕。第75集团军某旅士官小李介绍,一次朋友请他帮忙为商品“砍价”,他却发现活动需要很多授权。深思熟虑后,小李选择了拒绝,朋友却不以为然。结果,那次“砍价”后,朋友的手机上各种推销电话和短信纷至沓来,还收到了莫名包裹,朋友至今不敢打开。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钓鱼”特惠、“暴富”游戏、“砍价”免费等诈骗手段不胜枚举,窃取信息的方式也呈现多样化。与传统的情报收集、渗透策反、窃密颠覆等活动相比,通过互联网进行的间谍行为更加快捷廉价、隐蔽高效。

网上有硝烟,用网需谨慎。国防和军队信息安全保护重在平时。打好网络安全的保卫战,部队官兵应当主动参与。只有不断加强信息安全知识学习,提高个人安全意识,注重信息安全防护,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安全专项教育,才能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

图①:10月15日,武警安徽总队合肥支队开展2021年军营网络安全宣传周系列活动,强化官兵网络安全意识,积极防范涉网安全风险。图为公安民警周力向官兵介绍网络安全知识。徐 伟摄

图②:10月16日,武警上海总队机动第二支队结合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开展网络安全进军营活动,构建纯净良好的军营网络环境。图为官兵浏览网络安全宣传手册。李 冰摄

漫画:邓士勇

制图:扈 硕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