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延吉市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州府。抗日时期,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延吉炸弹”从这里闻名全国。它一般由炸药、炸药筒、生铁片、外壳、铁丝组成。其炸药筒和外壳都由洋铁片制成,上有一孔,孔中插入引火线;炸药筒内装满炸药,筒和外壳中间塞满生铁片(或玻璃碎片、辣椒面等),再用铁丝捆扎成网罩状。引火线露出壳外,长约11.5厘米,直径6.1厘米。为便于携带,铁丝被弯成挂钩,行军时可以挂在腰部。
“延吉炸弹”,按照其大小与作用可分如下几种:“三号弹”一般作为手榴弹使用;“二号弹”比“三号弹”略大,一般用于进攻战或站岗时作信号弹用;“一号弹”威力很大,可用于爆破敌人碉堡;“特号弹”比“一号弹”更大,主要用于防卫战。
“延吉炸弹”的制作材料,均由游击队和当地群众供应。当地有矿山,炸药充裕,但生铁片比较缺乏。游击队攻城,袭击矿山、铁路工地时,不忘收集电线、炸药、雷管、带有硫磺的瓷瓶等,提供给兵工厂。群众也会主动拣些破铁锅、不能用的锄头、犁铧等交给兵工厂,但还是难以保证“延吉炸弹”的生产。为抵御敌人,当地群众甚至砸破自家做饭的铁锅,以提供制造炸弹的原料。
如今,现代化武器不断更新迭代,但80多年前抗日战争时期群众自制的“土武器”,仍给人带来震撼。“1931年末至1932年夏,东满(指吉林东部的延边地区)各族人民在艰苦的抗日根据地斗争中自主研发的‘延吉炸弹’,让敌人非常恐惧。”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博物馆馆员许永吉介绍,“‘延吉炸弹’在东满抗日斗争中起到重要作用。有了‘延吉炸弹’,我们可以随时炸毁敌方的炮楼和汽车。” “延吉炸弹”让敌人闻风丧胆,然而它的研制经历了艰辛的过程。
最初的“延吉炸弹”为仿制矿山炸弹制成,声音巨大,但杀伤力不强,敌人来了只能“吓一跳”,对其战斗力伤害不大。因朝鲜族群众喜欢吃辣,于是便尝试将辣椒面放入炸弹中。这种炸弹在室内爆炸后可刺激敌人眼睛,使其流泪,但在野外使用效果仍然不佳。此后大家又尝试在炸弹中放置玻璃碎片、石子等,爆炸效果有所改善,但杀伤力只是略微增强。最终发现,在炸弹中塞满生铁片,试验效果好于手榴弹和手雷,大的炸弹还可以炸毁敌人的汽车。
在制造“延吉炸弹”的过程中,不少同志因火药爆炸而受伤。他们的辛苦付出没有白费。1933年,在王隅沟抗日根据地保卫战中,抗日游击队和根据地人民群众1000多人成功利用“延吉炸弹”抗击2000余名敌人,并最终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延吉炸弹”是东满各族人民在艰苦的抗日根据地斗争中,发挥智慧和创造性的结晶,是我党我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革命传统结下的硕果,在东满抗日斗争中起到重要作用。
80多年后的今天,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延吉炸弹”退出了历史舞台,它静静地躺在博物馆里,或许人们只能在抗战题材的影视剧中才能寻到它的踪迹。然而,曾经震撼的轰鸣声提醒着我们,“土武器”里凝聚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值得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