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承宗(公元1563年-公元1638年),字稚绳,号恺阳,北直隶保定高阳(今河北省高阳县)人。面对北方强敌的入侵,作为明朝股肱之臣的孙承宗一度亲自赶赴前线领兵御敌。他积极推动建设火器与战车相结合的新型“车营”,试图借此阻止后金军南下的步伐。基于“车营”理念,他主持撰写《车营叩答合编》(也称《车营百八叩答合编》《车营百八叩答说合编》)。通过这部风格独特的兵书,不仅可以考察孙承宗的车战理论和战法设计,也可窥见明末传统兵学试图转型的艰难历程。
车营的建立:“素练之师”
古往今来的战争证明,打造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是赢得战争的重要基础。建设纪律严明的新型车营,打造“素练之师”,成为孙承宗的首要目标。
在建设新型车营时,孙承宗大量借鉴了传统治军之术,对孙子等先贤继承较多。一方面,他高度重视将帅的作用,致力于提高将帅的领兵能力;另一方面,他也重视“选练乘乱之精卒”,强调单个车兵的能力和素质。所谓“选练乘乱之精卒”,也可简称为“选卒”,与孙子“选锋”主张相似,即精选勇敢善战的士卒组成先锋部队,完成摧城拔寨的任务。在车战中同样需要这样的先锋队,因此孙承宗高度重视“选卒”,并视之为打造“素练之师”的第一要务。
孙承宗治军,也注意结合时势变化和车营建设需要。与孙子相比,孙承宗的“选卒”在内容上更加具体。他根据地域不同,将士兵分成“主兵”和“客兵”。孙承宗认为,“客兵利速战,主兵利久守”,须注意区别使用,尤其要看他们是否符合车战需要。在孙承宗看来,秦、晋、川等地士卒属于“客兵”,有“久守则必变”的可能,因此选拔守土将士时应重视本地士卒的作用。“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主张,也是基于这一理念而提出。
车战中的“因敌而变”
孙子认为,用兵贵在变化,所谓“能因敌而变化者,谓之神”。就车战的战法而言,这一用兵原则同样适用。
孙承宗在《车营叩答合编》中也高度强调“因敌制变”。他指出:
“或抄其旁,或袭其后,或捣其老巢,因敌制变。”
在孙承宗看来,车战的各种战术变化也都需根据敌情变化展开,这便是“因敌制变”。“因敌”强调的是充分掌握敌情,依据敌情变化制定相应对策。只有跟踪敌情并善于变化战术,才能夺取胜利。
孙子制定战术,将诡道视为核心内容,这一点也被孙承宗所继承。在《车营叩答合编》中,孙承宗同样主张“因其计而出奇兵”。所谓“因其计”,指的是根据敌方计策等,及时进行战法调整。
孙承宗围绕车战精心研讨各种“因敌”之术。除了前述“因敌”和“因计”之外,还有“因地”“因时”,以及“因兵”和“因粮”等等。
孙承宗还高度强调情报工作的重要性,将情报视为战争决策的基础。在他看来,将帅如果不知敌情而贸然发起战争,则只能称之为“浪战”,必然会遭到失败。
车战中的“奇正”
“奇正”是古代军事家们一直关注的主题,孙承宗对此也有探讨,并主张在车战中大力推行。在“因敌制变”之外,孙承宗主张积极使用欺诈之术,制定战术时更注意“奇”法。他结合车战战术的探讨,对“奇正”的内涵进行了拓展。孙承宗指出,“凡战皆众而有寡,凡战皆正而有奇”,对战术变化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总结和研讨。在孙承宗看来,所有战术设计都需围绕“奇正”展开,而且车战和舟战中同样存在“奇正”之术。研究车营战法必须深入研究“奇正”,借此进一步丰富战术手段。
围绕车战,《车营叩答合编》中就“奇正”这一论题进行了深入探究,作者指出:
“兵有奇有正,有以奇为正,以正为奇,更有以奇为奇。”
因此,用兵贵在“相机而动,待时而行”,力争做到“循环无端,其妙难测”。孙承宗回顾战争历史,指出“奇正”始终是车战在内的各种战法的永恒主题。无论是周秦专用车乘的时代,还是卫青使用武刚车的时代,包括车战与步战、骑战与步战结合的时代,都须根据战场情况不断变化“奇正”。车战中的“奇正”,需要根据战场情况灵活运用,也对指挥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挥员必须要善于变通:
“临阵或用正为奇,或用奇为正,常法原不必拘。”
在孙承宗等人努力下,明末对新型车战和新型战法的探讨日渐深入,传统兵学迎来转型良机。孙承宗积极寻求车兵和火器的最优化组合,并注意战法研究的跟进,《车营叩答合编》成为这种努力的最佳注脚。
令人遗憾的是,封建王朝的更替打断了这一转型历程,种种努力最终付诸东流。各种尝试都已无法扭转明王朝走向终结的命运。虽然曾有“万方车骑拥雕栏”的远大理想,他却最终收获“几行血泪洒征衣”。兵学再次迎来转型的契机,已是两个世纪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