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朱怡蘅报道:10月20日一早,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人武部军事科科长邹炳东匆匆赶往合肥工业大学。人武部依托该校某实验室编建了一个多光谱夜视装备保障民兵班。在上级组织的多次夜训演练中,该班8名民兵骨干提供技术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听说实验室面临调整,邹炳东前往商讨人才保留之计。
在邹炳东的工作日志里,这两年类似的情况处置记录越来越多。为了编组或是保留一两名民兵骨干,“三顾茅庐”是经常的事。
近年来,随着民兵调整改革深化,民兵分队尤其是新质力量分队呈现出新、特、小的特点。合肥市共编组新质分队379支,涉及光纤抢修等各领域,人员专业化程度高,但编组分散,管理、训练、考核难度大。“只有用‘绣花’功夫,才能更好地凝聚强军力量!”合肥警备区战备建设处处长唐泊告诉笔者,为此,他们要求各人武部加强精细化编管用探索。
在对全市国防动员潜力全面摸底的基础上,他们对照应急应战任务需求,从高新技术企事业单位和高校遴选人才,更好服务备战打仗。智能语音、测绘导航、飞机装备维修、生物支援保障等一批新质力量分队加入民兵阵营。民兵新质力量种类多、人员散、专业性强,仅靠人武部组织训练较为吃力。为此,他们在训练考核中引入外援:无人机分队依托某智能技术企业编组,就近聘请培训基地技术骨干担任教员;生物支援保障排民兵大多来自医院和大型生物技术公司,邀请驻地部队医院军医传授战地救援、核生化应急防护技能等。他们还协调地方有关部门联合组建新质民兵训练专家人才库,在加强管理的同时加大服务保障力度,增强他们奉献国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实验室解散了,我们建议学校成立学习兴趣小组,保证专业领域研究和人才‘不断线’。”10月25日,经过邹炳东两次赴学校协调,好消息传来,8名基干民兵纳入国防动员潜力库,10余名其他专业学生、老师提出加入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