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根据中央军委批准的《新时代军史场馆体系建设规划》,军委政治工作部为497个获得重大荣誉的英模班排制作下发荣誉柜,江西省修水县黄龙山民兵排位列其中。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黄龙山民兵排驻守黄龙山,建立哨所、创办林场,劳武结合,为国防建设和地方发展作出突出贡献。1969年,原福州军区授予黄龙山民兵排“高山红哨”称号,影响和带动一代代“高山红哨”民兵接续奋进、屡立新功,先后获得省、市、县各级表彰20余次,成为和平年代的英雄集体。——编 者
深秋时节,横亘湘鄂赣三省的黄龙山,丛林茂密。
距此100多公里之外的江西省修水县人武部,“高山红哨”英模班排荣誉柜发放仪式在200多名军地人员的见证下荣耀开启。黄龙山民兵排首任排长胡经学接过“高山红哨”荣誉锦旗,并将其悬挂于荣誉柜内。
“高山红哨”授称过去半个多世纪,精神火炬永不熄灭。近日,记者走近这个英雄集体,寻找荣誉背后的密码。
战天斗地,点亮精神火炬
“我们白天生产劳动,晚上站岗放哨,一刻没有停歇,只为保卫祖国。”轻抚崭新的荣誉柜,年逾古稀的胡经学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
黄龙山海拔1500米,地势险峻、环境复杂。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是防敌空投重要区域。1952年3月,部队派出1个排的兵力驻守黄龙山秋池塘顶峰,建立哨所,担负对空警戒任务。
1958年10月,在毛主席“大办民兵师”的号召下,修水县白岭公社抽调19名民兵背上行李、扛着锄头,来到黄龙山创办林场、饲养耕牛,协助部队驻防。
1965年2月,接上级指示,驻守黄龙山的部队撤防,为继续做好防敌空投工作,黄龙山民兵排组建并接防。白岭公社36名基干民兵接到命令,二话没说迅速上山集结完毕,完成武器交接。民兵党员胡经学个头高、身体素质好,被任命为排长。当时敌机频繁深入内陆地区侦察,民兵排的任务是登记从黄龙山上空经过的飞机,并及时向县人武部作战值班室报告相关空情,随时准备就地歼灭空投匪特。
那时的黄龙山荒无人烟、杂草丛生,民兵们吃的只有配发的少量粮食,住的是破旧祠堂,放哨时遮风挡雨的是茅草棚。面对困难,他们并没有退缩,靠着双手改善生活和执勤条件。“那时,我们每天五更起床,白天参加劳动生产,晚上执勤放哨。”提起这段经历,胡经学记忆犹新。
民兵排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一边站岗执勤,一边开荒种地。几年后,在一片荒芜的山上,盖起了16间新房,植树造林6000多亩,种植茶园60多亩,不仅实现了自给自足,还支援了国家建设。
胡经学的双腿至今留有两道伤疤,不久前还住院1个多月。“这些病痛、伤痕是黄龙山给我们颁发的特殊勋章,民兵排的同志都有。”胡经学解释道,当地气候湿润多雨,寒冷季节气温经常到零下10多摄氏度,常年在山上的他们都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
一年冬天,黄龙山遭遇罕见的严寒天气,大雪封山30多天。全排民兵硬是在一条6里长的冰道上挖出一道道冰台阶,打通了上山的道路。
一次执勤时,一名民兵发现可疑人员上山。全排民兵立即出动搜山,不到4个小时就把可疑人员抓获。经审讯得知,这是一名湖北省通城县的犯罪嫌疑人。民兵排副排长胡桂年主动担负押解疑犯回原籍的任务,晚上归队后仍坚持站岗执勤。
“头脑里有了对党和人民的忠,口头上就没有了苦,行动上就没有了难,艰难险阻面前就没有了怕。”胡经学告诉记者,这是他们共同的信念。
站岗放哨考验的不仅是体力,更是顽强的意志力。坚守荒山,胡经学每天早上带着队员训练2个小时,苦练射击、刺杀、擒拿等动作。胡经学自豪地说:“每名民兵都练就了过硬的本领。无论怎样恶劣的天气,我们都能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中准确找到放哨的位置,并在10分钟之内全副武装进入阵地。”
黄龙山民兵排不畏艰险、奋勇拼搏的优异表现,得到了上级的认可。1969年12月,原福州军区授予黄龙山民兵排“高山红哨”称号。接过荣誉锦旗的那一刻,胡经学和全排战友激动地掉下了眼泪,这是对他们拓荒创业、训练备战的褒奖。从此,一面光辉的旗帜飘扬在黄龙山上,黄龙山民兵排有了响亮的称号。
守护大山,攻克艰难险阻
10月的黄龙山景区林木茂盛,秋池塘、鹰窝崖等景观错落有致,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游览。
现年69岁的周美利是民兵排的第三任排长,他一有空就在家人的陪伴下到黄龙山看看。看到崭新的设施、水泥新路和山间小道,周美利格外高兴。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根据形势变化,民兵排主要任务调整为护林防火。“当时经商活动兴起,一些家具企业需要大量优质木材,而黄龙山杉树年份足、品质好,加上地处省界,相对隐蔽,所以经常出现木材盗伐和罪犯躲藏的现象。”周美利告诉记者,他和盗伐者正面交锋过5次。
1992年8月11日,周美利带领民兵执勤,发现一些不法分子正在盗伐杉树。上前制止时,对方不仅用石头砸、棍棒打,还拿出猎枪射击。5名民兵受伤,周美利的额头、颈部等多个部位受伤,危及生命。“尽管很危险,但我们没有一个人退缩,因为我们是黄龙山的守山人。最后抓获不法分子6名,收缴树木74棵。”回忆当时情景,周美利话语依然坚定。因为表现突出,黄龙山民兵排被湘鄂赣边界联防护林第五联防区授予“护林先进单位”的荣誉。
民兵们守护大山的决心更加坚定。那时,巡逻一次要走5公里山路,也给抓捕盗伐者和罪犯增加了难度。周美利和其他民兵合议,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高山建设运动。当时,他们住的土房子时常漏雨,茅棚哨所风吹易倒,泥巴路行走不便,改善设施十分不易。
“高山红哨”的荣誉激励他们克服一切困难和险阻。风里来雨里去,大家挑石料,肩膀磨出血,鞋子补了又补,建设运动持续了5年。“第一代民兵吃的苦,我们也能吃。”周美利说。
5年间,民兵排扩种公益林7800亩,建设石头地基砖混房屋5栋100多间,协调公路部门和社会力量在山上铺设毛路基,将泥巴路改建成砂石路。
道路硬化的任务落到了现任副排长胡亚兵等人肩上,他和民兵们一干就是9年。
胡亚兵是驻守黄龙山时间最长的民兵,一共23年。上世纪90年代初,胡亚兵加入民兵排,完成10年驻守任务后外出务工,当时年收入就已超过5万元。2008年,山上木材盗伐比较严重。当组织希望他重返黄龙山护林时,他没提任何条件,毅然回乡担任民兵排副排长至今。
再次回到山上,胡亚兵带领民兵们巡逻执勤打击偷伐行为、宣传防火灭火知识。在民兵排守护下,几乎没有发生偷伐木材现象。
黄龙山民兵排从开荒种地、站岗放哨到护林防火,再到巡山执勤、发展经济,改变的是黄龙山的面貌,不变的是民兵排的精气神。一代代民兵没有躺在功劳簿上,而是不断发扬“高山红哨”的精神,开创新的业绩。
如今的黄龙山驶入了发展“快车道”:组合开发各类景观,建设风景区;建立三省联防机制,交叉巡逻监管,生态屏障愈加稳固。
赓续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军民团结紧,红心向北京。忠于共产党,都是红哨兵……”在修水大地上,至今流传着这首歌谣。
修水县是工农革命军军旗设计、制作并率先打出的地方,湘赣边秋收起义第一枪在这里打响。为了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高山红哨”故事,2009年黄龙山民兵排成立“高山红哨”宣讲团,组织老排长、老队员进社区、企业、学校,讲述老一辈民兵艰苦创业、保家卫国的故事,播撒国防种子。
进入新时代,黄龙山民兵排继续高扬“高山红哨”旗帜,奋战在急难险重任务一线,争做应急应战尖兵。生在黄龙山下的周圣荣,听着“高山红哨”的故事长大,未能从军的他,主动申请加入黄龙山民兵排。在一次次摸爬滚打、实践历练中,周圣荣的军事素质、综合能力得到快速提升,被上级选任为民兵排长。作为民兵守山的“教头”,周圣荣带领民兵每周上山巡逻执勤,每月上山拉练,每季上山防火演练,每到农忙时节上山抢种抢收。
去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民兵排民兵结合山上有林场、山间有村庄的实际,在5个点位布控并进行交通引导、物资运送等,守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今年6月底,修水县遭遇大暴雨侵袭,修河沙坪村段水位快速上涨,白岭镇下太清村一名七旬老人被洪水围困。接到通报后,周圣荣第一时间带领民兵赶到,将老人从急流中救出。
“‘高山红哨’的故事从修水山区传遍赣北大地,成为民兵建设的一面旗帜。”九江军分区政委余文生介绍,近年来,在“高山红哨”荣誉的激励下,他们持续加强民兵队伍建设,奋力续写新时代的“英雄家谱”。
在九江,他们把民兵新质力量建设作为民兵队伍建设的重点,无人机、网络防护、医疗救援等新质民兵力量日益壮大,在防汛抗洪、森林防火、疫情防控等任务中发挥了突击队作用。
2020年7月,洪水肆虐九江,民兵分队第一时间上堤抢险,新质力量大显身手:无人机巡逻查险,电脑系统监测蚁穴分布,通信指挥车保障救援……在湖口县,民兵防汛救援排排长赵远第一时间请缨带领突击队住进临时帐篷,连续一个多月坚守大堤查险排险,守护长江湖口大堤安全度汛;在彭泽县,民兵水上搜救排排长章永红带着民兵坚守大堤近60个小时,处置重大管涌险情11处,迎水面填土遮渗60多米,守护了30万彭泽人民的安全。
英雄的传人,就要当英雄的兵。9月,一场场民兵专业分队实战化训练在九江陆续展开。训练动员大会上,“弘扬‘高山红哨’传统,争当新时代民兵尖兵”的誓言响彻云霄。永修县野外陌生地域,一场车辆自救与互救课目演练正在进行。随着导调组下达车辆被困的指令,民兵队伍迅速集结展开救援,一组人员对车辆轮胎周边进行清理,铺垫碎石,提升轮胎抓地力;另外一组人员对车辆进行牵引和交通指引,最终将车辆拖至安全地域。
“在极为恶劣的环境下,黄龙山民兵排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参训民兵陈守光说,他们要以黄龙山民兵排为榜样,不畏艰难、刻苦训练,让“高山红哨”的旗帜高高飘扬。
图①:民兵代表在“高山红哨”英模班排荣誉柜前合影留念。
林小强摄
图②:九江市在抗洪广场举行民兵整组大会。林小强摄
图③:民兵无人机分队进行技能展示。林小强摄
图④:1972年,黄龙山民兵排民兵站岗放哨。
修水县人武部供图
图⑤:黄龙山民兵排工分表。
修水县人武部供图
图⑥:民兵代表参观荣誉柜。林小强摄
制图:扈 硕
工分表上的荣誉
■陶书豪 本报记者 郭冬明
“丁秀生,12月工分240;胡青山,12月工分241……”在黄龙山民兵排刚配发的荣誉柜里,记者见到了一张大红色工分表,上面字迹清晰,详细记载了民兵在1972年12月至1973年3月15日获得工分的情况。
“当时实行工分制,每个人的年终所得同一年的劳动量直接挂钩。”黄龙山民兵排原排长胡经学介绍,由于黄龙山上生产条件十分落后,民兵们每年通过种植农作物等生产活动获得的工分很少。因此,为了鼓励当地群众上山当民兵,公社决定黄龙山民兵除正常劳动获得工分外,参与夜间巡逻站岗也能获得加分。
白天,民兵们参加生产劳动;晚上,他们执行放哨、巡林查山、防敌空投等任务。民兵胡长生因经年累月的辛苦劳作患上了肺病。后来因病无法参加劳动时,他仍坚持值守民兵武器装备仓库,努力践行“不干出一番事业不下山”的诺言。
记在纸上的是数字,立起的是黄龙山民兵不畏艰险、战天斗地的铿锵誓言。胡经学至今还记得这样一则故事:一次,他们正在山间劳动时,突然发现靠近湖南省界的积谷洞发生大火,一丈多高的火浪迅速向前翻滚,情况十分危急。民兵们紧急集合队伍冲上去与烈火展开激烈搏斗。喉咙被烟火呛出了血,全然不顾;脚心被竹椿刺穿,鲜血直流,也强忍疼痛。战斗持续了10多个小时,他们和当地群众扑灭了山火,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林苗的安全。公社也在工分表上为全排民兵记上了重重一笔。
采访期间,记者在修水县人武部见到一份泛黄的民兵手稿,上面记录着:“冬天,我们不怕天寒地冻,扒雪开荒,手掌磨起了血泡,坚持干,五指冻得捏不成拳,还要拼命干;夏天,我们不怕烈日暴晒,向山要粮,衣服被汗水浸透了,皮肤被烈日晒红肿了,仍坚持战斗到底不下山……”
“战天斗地,我们愿把人间苦吃尽。”这是黄龙山民兵创业初期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正是靠着这股劲,黄龙山民兵在生产条件十分落后的情况下,交出了一份令人敬佩的“工分答卷”。
“一份工分表,见证了黄龙山民兵排的牺牲与奉献。”九江军分区领导告诉记者,授称50多年来,黄龙山民兵排的人员尽管换了一批又一批,但他们接力传承艰苦奋斗、劳武结合的优良传统,圆满完成了上级交代的各项任务。
擎旗自有后来人。采访结束时,记者看到,阳光照射下的荣誉柜,由“八一”军徽和齿轮、麦穗构成的主题标识格外耀眼。不远处,黄龙山民兵排应急处置课目训练正如火如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