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战史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明末北疆防线的瓦解


■熊剑平

擅长骑射的女真族人
《出警入跸图》(明)中的明朝军士

明朝始终非常重视北部边疆建设,却一直没有找到一条万全之策。自朱元璋以降,明朝对北方游牧民族从进攻到僵持,再到转入防守,最终完全防不住——从明朝北部边疆攻守转换的过程中,尤可看出其北疆战略的得与失。

外患加剧

明朝一直以蒙古人为头号假想敌,努力针对其构筑防御体系。然而,塞外并非只有这一支游牧民族。万历年间,女真族势力逐渐壮大,对明朝北疆的安全构成了更大威胁,也打破了北方地区明、蒙双方长期对抗的格局。其时,女真族人口总数为100万左右,其综合实力与明朝相差悬殊,但由于明朝北疆防御体系的瓦解,加上女真族势力日益扩张,导致攻守态势发生彻底转变。当时明朝将领都知道女真兵“满万不可敌”,故始终努力使其“分”,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则致力于“合”。在后金初步统一后,明朝在东北已现颓势,因此才有萨尔浒之战的失败。

在女真族崛起的同时,明朝正步履沉重地迈入全面衰退期,已呈积重难返之势。由于皇帝昏庸、宦官专权,明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出现严重危机。武昌、云南、苏州等地,相继出现规模不等的农民起义,辽东地区甚至出现兵变。这表明明朝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官与民之间的矛盾正日益突出。动辄万人以上的起义规模,不仅反映出社会危机的日渐加深,同时也宣告明政权正逐渐失去对帝国的统治力。

在军事上,明朝也同样呈现出颓败之势。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后金展现出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多尔衮更是大举入塞,加快了推翻明政权的步伐。

边防日衰

明正统年间,瓦剌迅速崛起,明朝北疆的安全已产生严重危机。《明史》记载,“景帝即位,十余年间,边患日多”,反映出当时边务日渐衰败的实际情况。

俗话说,攻难守易,但攻与防的关系并非绝对。如果防守方摸不准对手的进攻方向,则极易处于被动。正如孙子所说“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明朝对北方游牧民族主要采取防御之策,但北部边界线漫长,实现有效防守并非易事。

到嘉靖、隆庆、万历年间,明朝已出现明显的边饷危机,而且逐渐演变成长期的结构性问题,这也加速了王朝的衰亡。有学者总结过这种结构性问题的突出表现,认为“边镇防线过长,内地补给有限,粮食运转路途遥远,困难过大,成本太高”。到明朝后期,随着政治腐败和经济下滑,前方补给变得更加困难,原有的边疆战略失去继续贯彻执行的基础。明初设计“九镇”虽然发挥过一定实效,但其中的弊端,如巨大的物资损耗等,此时也变得日益突出。面对困境,督师蓟辽的朝臣孙承宗多次呼吁裁减军队员额,上书“简汰官兵”,以争取节约开支,维持前线士卒的基本补给。依据当时双方角力的实际情形,明军其实应当通过增兵来增加防线的坚固程度,但是由于补给不足而无法实现。孙承宗提出这种饮鸩止渴的策略,实属无奈。

战力瓦解

万历年间,明朝连续对外用兵。万历中期的“万历三大征”,即宁夏之役、播州之役和援朝抗倭之役,给财政带来沉重负担,边防问题由此日益严重。朝廷被迫四处筹措军饷,“一年而括二千万以输京师,又括二千万以输边”,给各地百姓带来沉重压力。此外,十三边镇防线过长,官军人马也明显不足。

明朝中期,由于世袭制的军队完全丧失战斗力,明朝被迫改用募兵制补充兵员。这种改变一度在抗击倭寇的战争中起到积极作用,但到了后期,已挽救不了整个明军军政的败坏。政治腐败不可避免地构成对军队的侵蚀,并很快形成层层盘剥式的贪腐。下级军官捉襟见肘,底层士卒更是无法糊口。即便如此,他们还要承受各种盘剥,最终只能走上哗变的道路。崇祯初年,处于辽东最前线的宁远率先出现士兵哗变,此后山西等地也相继发生勤王兵哗变事件。军队战斗力丧失,甚至“一望虏兵,即思逃遁”。保卫帝国的长城,已呈轰然坍塌之势。明朝统治者精心构筑的北疆防御体系,也就此宣告瓦解。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心中最大的外患就是北方游牧民族,尤其是蒙古。正所谓怕什么来什么。最终给予明朝毁灭性打击的,正是北方的游牧民族。起于女真族的后金,最终给了明军以致命一击。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