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长城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浪花的咏唱


■焦凡洪

2021年9月2日一大早,辽宁省军区沈阳第八离职干部休养所91岁老战士杨振国起床后,一直透过窗子遥望桃仙国际机场方向。阴云低垂,秋风萧瑟,今天是那些抗美援朝战友魂归故里的日子——第八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将回到祖国。

杨振国守候在电视机前:“啊,他们回来了!”当看到专机缓缓地滑行穿过“水门”时,老兵热泪盈眶,这是祖国和人民给予他们的最高礼遇,在为他们接风洗尘呀!这“水门”也像一座金桥,使英烈精神充贯云霄。老兵不禁想起,71年前在丹东鸭绿江上也有一道桥——那是他所在部队在这条界江上架起的第一座浮桥。这些烈士中,有的生前可能就是从那座桥跨过鸭绿江的。那时,他与工兵战友把一批批志愿军官兵送到对岸。江水滔滔光阴飞逝,铁流滚滚心绪翻涌……

军人在行进中总是不断进行步伐转换的,转换步伐是为了更好调整战斗姿态。1950年9月初的一天,时任东北军区工兵教导团政治处宣传股股长的杨振国正在为全团下一步教学工作编写政治教育提纲,突然被召去参加全团营以上干部会议。会上传达上级指示,工兵教导团停止原计划的一切教学活动,由教学单位转为作战部队,做好参战准备。

东北军区工兵教导团是1950年3月组建的,原计划用一至一年半时间组织官兵学习工兵专业,为部队培养工程兵骨干人才。听到准备参战的消息,全团官兵异常兴奋。一些干部战士议论说:“看来我们要过江打仗了!”“是啊,美帝国主义也太猖狂了,都欺负到咱家门口了,可得狠狠教训它!”“这下我们可大显身手了,正需要工兵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啊!”

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杨振国一听说打仗也备感振奋,同时又感到一种压力。他是我军队伍中最早由步兵改为工兵的干部之一。工兵属于技术兵种,所从事的道路桥梁、筑城伪装、爆破排雷等专业都有深奥学问。为此,他于1948年至1949年到东北军区工兵学校进修一年半时间。他深知,现在这批官兵刚学习了基础知识,尚未进入实践阶段,与实战更有差距。因此在他负责的备战宣传工作中,既讲担负任务的光荣艰巨,又讲学好技术是提升战术水平的支撑、掌握本事是成功应对战事的法宝,引导官兵把可能遇到的困难想足,将备战演练做实,在思想精神和战术技术上开辟胜战通道,搭起胜利桥梁。

紧急备战演练的主要内容是桥梁架设。一声令下,全团由驻地营区拉到郊区,由陆地转入水上,在松花江上昼夜不停地进行强化训练。此时天已入秋,东北地区的江河冷得早,人进到水里刺骨凉。但这阻挡不住满腔热血的官兵,各营连争抢场地训练。架设浮桥使用的装备器材除了铁舟就是桥板,全是硬家伙,干部战士身上经常被磕得青一块紫一块,手上磨出血泡。指战员们自豪地说,工兵工兵,开路先锋,攻坚克难,以苦为荣!

课堂教学可以在黑板上画浮桥、本子上描工事。打起仗来工兵则需要大量装备器材和物资。团里派出由器材股股长岳佰禄带领的一个组,马不停蹄地奔赴东北各地征集筹备物资器材,主要是架桥用的铁舟、木材等。征集来的器材物资在操场上堆得像一座座小山,仅绳索就有两卡车。这些“硬件”型号不一、各式各样,团里又组织技术人员对其进行筛选、改造、修补。战士们说,工兵布雷又排雷,困难面前谁怕谁!

是的,我军从来是在克服艰难险阻中成长壮大的,血战湘江、强渡金沙江、挥师长江……都是从搏击惊涛骇浪中到达胜利彼岸。如今一条界江又横亘在工兵战士面前,怎样去跨越?他们已在心中飞架一条精神长虹!

松花江,鸭绿江,波涛汹涌洗戎装。

1950年10月8日,工兵教导团接到命令,立刻派一个营的兵力携带装备器材,到安东(今丹东)长甸上河口地区执行在鸭绿江架设浮桥任务。团里成立了前指,杨振国任政工组组长。10月10日至11日,副团长王福昌带领团指挥所和二营500多名官兵经铁路输送先后抵达目的地。

指挥所立刻组织勘察地形、观测江水流速,拟在上河口距村镇一公里处设置架桥点,预计桥长200余米。东北军区批准了架桥方案,并提出一个令官兵没有想到的严苛要求:浮桥要在黄昏架、拂晓撤,也就是说,要在一夜之内完成架桥、过江部队输送和桥的撤收,每一天的任务周而复始。

这样的浮桥架设方式,在世界工兵战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工兵战士胆气豪,劈波斩浪筑大道。架设浮桥首先要结构门桥。官兵在岸上用单舟把门桥结构好后,再将一节节门桥抬入江中。下水作业这天晚上,指挥所特意安排拉来几箱高度白酒。一位年轻机关干部和杨振国开玩笑说:“股长,你这战场鼓动工作做得真有招法,这是给大家喝壮行酒呀!”杨振国说:“这酒可不是喝的,你马上就知道它的用途了。”

官兵下水前挽起裤腿、解开上衣,每人拿一瓶白酒往身上搓。这是为了抵御江水的寒冷,防止抽筋。指战员们在水中作业一小时一换,入水时皮肤是红色的,待上岸时身上都冻成了紫色。大家小憩片刻继续往身上搓酒、再跳入江中……就是在官兵肤色由红到紫的频繁变换中,他们把所有门桥送入江中并伪装起来。

杨振国带政工组的同志一边跟班作业一边实施宣传鼓动。他当时写下这样一首诗在官兵中传诵:“工兵战士逞英豪,鸭绿江上架浮桥。保证大军去援朝,歼灭敌人把国保!”

志愿军部队要开始过江了。上级规定:10月19日傍晚架通浮桥,完成时限两个半小时;20日清晨撤收,完成时限一个半小时。

王副团长高声动员:“考验我们工兵的时候到了!”要在宽阔的江面架起一座载重量10吨的中型浮桥,标准要求很高。这些都难不倒工兵战士,他们既尊重科学,又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整套实在管用的办法。

19日17时30分,架桥的决战打响。王副团长坐镇指挥,杨振国和作战股股长张文国、营长谢以俊、教导员贾伟分工各环节把守。在湍急的江水中,官兵迎着江风,前用绳拉、后靠人推、中依钩篙摆渡,把一节节门桥精准地输送到桥轴线上,投锚固定。接着是门桥与桥础、门桥与门桥的连接,这要用大量绳索,官兵用布满茧子的双手在不同部位将绳索打出平结、箱结、梁结、系留结等各种样式的结,使其既结实牢固又易于拆解。铺设桥板是重体力活,700多块桥板都是通过高温压锻而成,每块重50多公斤,官兵用胳膊夹起来健步如飞,汗水和江水把衣服全部浸透。桥板横系铺就后,还要竖系铺设车辙板……

神龙飞大江,天堑变通途。浮桥比规定时间提前半小时架通。

先头过江部队到了。这些就要离开祖国踏上新战场的战友看到浮桥感动地说:“真没想到我们过江是这样方便!”“谢谢工兵老大哥!”

夜幕四合,浪涛飞卷。一支支志愿军部队及辎重源源不断地从浮桥通过,消失在对岸……

拂晓时分,工兵指战员又投入撤收浮桥的战斗,再次提前半小时完成任务。待天亮时,横跨江面的那道浮桥已无影无踪,只有一江浪花在咏唱着中国军人创造的奇迹。

这神奇的军事行动都是在秘密状态下进行的。白日,这里的江岸静悄悄。

杨振国所在部队到达后,在岸边筑起防空洞、隐蔽壕,设置警卫岗、观察哨;架桥的陆地作业阶段是在树林、草丛中展开;门桥入江和浮桥撤收后,把一些大型器材在江汊或岸边用树枝和荒草实施伪装,使其与岸上的植被融为一色。

部队打仗架战桥,军民筑起连心桥。杨振国是负责群众工作的,每天被人民群众的无私支援所感动:一些渔民停止捕鱼献出十几条船只供架桥时备用;村民们帮助修道路、挖防空洞;当地政府组织公安人员和民兵组成联防队,防止敌特的窃密和破坏活动。

敌机时常侵犯我国领空对鸭绿江流域实施侦察。一天晚上,浮桥刚架设完毕,远方隐约传来敌机的响声。观察哨鸣枪示警,现场熄灭一切灯火,官兵就地隐蔽,江面一片寂静。两架敌机飞临鸭绿江上空,因没发现异常情况投下几颗照明弹就飞走了。志愿军部队又浩浩荡荡过江。杨振国在当时写下这样的诗句:“白天江上无桥影,晚上江上一条龙。敌人妄想切断路,巧妙战术桥保住……”

由于我军民保密工作做得好,在丹东长甸上河口地区架设浮桥保障部队渡江的军事行动始终没被敌人察觉。这里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主要通道之一。

部队每次过江,杨振国都在浮桥上负责引导保障。一批批官兵从身边走过,他虽然没有看清他们的面容,但在他们行进的身影里感到了一种一往无前的力量,特别是有的战士走到对岸桥头的回头一望,令他热血奔涌:这是他们离开祖国、离开家乡的一种眷恋啊!他在心中默默地说:“再见亲爱的战友,让我们在朝鲜战场相会!”

至1950年10月底,工兵部队胜利完成在鸭绿江架设浮桥任务,受到上级表彰。而后,杨振国所在团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工兵22团。杨振国和他的战友最后一批从亲手架设的浮桥走过,携带装备器材奔向抗美援朝战场,在异国他乡又托起一条条前进的通道……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