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命脉、制胜法宝。作家铁流的长篇报告文学《靠山》(人民文学出版社、青岛出版社出版),以1921年到1949年间人民群众前赴后继踊跃支援前线的历史为线索,用上百个真实的支前故事,揭示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内涵。
《靠山》是作者的一部呕心沥血之作,前后经历14年时光。作者先后到山东、江西、湖南、湖北、河南、陕西、江苏等地,对战争年代积极支援前线的当事人及其后辈进行深入采访,到故事发生地、革命博物馆等处进行实地考证体验,所获之中有人们熟悉的故事和人物,也有不少史料和事件是首次披露。书中还配有大量照片,其中既有当年人民群众支援前线的原始图像,也有作者访问当事人的现场记录。该书通过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一幅幅生动的照片,让我们在触摸历史律动的同时,更触摸到一颗颗怦然跳动的心,深刻感悟人民的伟大、人民的可亲可敬。
中国革命战争胜利的历史,既是人民子弟兵血洒疆场、英勇奋战的历史,也是人民群众前赴后继、踊跃支前的历史。《靠山》一书用大量的事例和翔实的数据铺展出人民战争的壮丽画卷。在红军长征出发地江西于都,人民群众勒紧裤带,为部队筹集了大量物资,光粮食就有79000多担,相当于30万于都人3年的口粮;草鞋几十万双,平均每个官兵2双;为保证渡河架设浮桥所需,许多人家拆下自家门板,老人拿出寿材……“打双草鞋送红军,表我穷人一片心。亲人穿起翻山岭,齐心协力打敌人。”动人的歌声,在于都河上空久久回荡。周恩来见此情景动情地说:“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呐!”
《靠山》全书既有对宏大支前场景的描述、对支前整体群像的塑造,也有对一个个血肉丰满、有情有义的具体人物的生动描写,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唐和恩是一名普通的支前民工。他在支前时携带一根小竹棍,沿途在上面刻下一串串地名,记录他从老家山东莱阳出发,一路艰辛跋涉,跨越山东、江苏、安徽、河南4省,行程2500余公里的支前历程。如今,这根长约一米的小竹棍,作为国家一级文物陈列于淮海战役纪念馆。
王换于是一名普通的“沂蒙母亲”。她在抗战时期创办了战时托儿所,先后抚养近百名八路军官兵和革命烈士的后代,大的七八岁,小的出生才几天。她让两个儿媳用奶水先喂养烈士遗孤,“万一烈士的孩子饿死了,烈士就绝了后。”就这样,烈士的孩子保住了,而她的亲孙子孙女饿死了4个。朱瑞将军的爱人陈若克牺牲后,王换于将其安葬在自家土地,尽心守护。
“我唱晋察冀,山红水又清……这位好老人,好比一盏灯,战士给她火,火把灯点明,她又举起来,来照八路军。”这是诗人田间的诗,歌咏的是“子弟兵的好母亲”戎冠秀。战争年代,戎妈妈积极支前,组织妇救会的姐妹们做鞋子、筹粮草、救护伤员,还积极参加生产自救,当年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首长还特意赠送给她一副骡子鞍架……1989年8月,享年93岁的戎冠秀安然离世,聂荣臻元帅专门发来唁电。
1953年,苏共中央委员会委员尤金出任苏联驻中国大使。临行前,斯大林专门交代:“你到了中国后,用点时间研究一下中共发起的淮海战役。他们的淮海战役打得很好,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奇迹,就是放在整个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尤金有没有做这件事,《靠山》书中没有交代,倒是“二战”著名战地记者、苏联作家西蒙诺夫也听到过斯大林对淮海战役的兴趣和评价,想一探究竟。在中国访问期间,西蒙诺夫专门来到淮海战役主战场徐州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当听说还有543万名民工为解放军织起一条条强大的补给线时,他大为感叹:“这是人类战争史的一个伟大奇迹,是真正的人民战争!”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这既是历史与现实的昭示,更是我们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制胜密码。1936年,陈毅在《赣南游击词》中写道:“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始终牢记我们的力量之源、制胜法宝,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党就能获得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我们的军队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反之,一旦脱离了人民群众,就如同一个人的脚离开了大地,必定会失去安身立命的根基。品读《靠山》一书,从中感悟到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才是我们真正的靠山、永远的靠山。新时代,只要我们坚持“以百姓之心为心”,以真挚的人民情怀爱民为民,就能使人民这个“江山”更稳固、使人民这个“靠山”更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