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前夕,巴尔鲁克山,凉风习习。大清早,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孙龙珍民兵班”民兵就整理好装具,踏上了巡逻路。
“班长,在这么荒凉的地方巡逻执勤,会有人知道我们吗?”休整时,入队不久的民兵道出了心中的困惑。现任班长张艺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讲起了“孙龙珍民兵班”的来历。
这个民兵班的前身是1962年成立的。1969年6月10日,身怀六甲的女民兵孙龙珍,在一次边防战斗中光荣牺牲,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
“兵团党委追认她为共产党员,自治区追授她为革命烈士。1992年6月,我们班被自治区党委、政府和新疆军区正式命名为‘孙龙珍民兵班’。”张艺自豪地介绍说。百余公里边境巡逻路,夏天路上布满骆驼刺和梭梭草,沾在衣服上,刺入肌肤无比痛痒;冬天要翻越几座大山,从马背上摔下来,身上青一块紫一块,还常常掉进雪坑,遭遇暴风雪……几十年来,无论任务怎样转换、人员如何调整,一茬茬女民兵始终传承“热爱军垦、扎根边疆,牢记使命、献身国防”的“龙珍精神”,续写“龙珍传人”的新风采,民兵班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女职工集体”“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边海防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
几只飞鸟掠过一望无际的草原,缕缕微风拂过女民兵青春的脸庞。家住兵团第九师161团的刘舟蕴听得格外入神,从小她便经常随家人来到离家不远的孙龙珍烈士陈列馆聆听先辈故事。
在“龙珍精神”的感召下,今年大学刚毕业,刘舟蕴就报名加入了这个光荣集体。因熟悉孙龙珍烈士事迹、表达能力突出,她被安排兼任孙龙珍烈士陈列馆讲解员。
“脚下是前辈们奋斗的地方,更是我们奉献青春的热土。”同样来自161团的徐燕茹是一名“兵团三代”。大学毕业后,她放弃到大城市发展的机会,毅然申请加入“孙龙珍民兵班”。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入队以来,徐燕茹经常来到患有慢性病且行动不便的王德川、李爱芬夫妇家中,帮助拆洗被褥、购买蔬菜药品,带他们到医院就诊。二老逢人便说:“小徐人好心善,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徐燕茹还和民兵战友们一道将党史故事、党的爱民政策等素材编印成册,利用巡边时机入户宣讲,把党的声音传遍垦区农场。
随着讨论的深入,一股戍守边疆、铁心向党的暖流,激荡在姑娘们的心中。“不需要你认识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进祖国的江河……”不知是谁起的头,慢慢地大家高声合唱那首耳熟能详的歌。
“爱红装更爱武装,艰难困苦我们不怕,日月见证我们的担当。”张艺趁热打铁地说,“来到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远离漂亮精致的服饰,意味着牺牲奉献,我们只有经过风霜雨雪洗礼,才能绽放出更美丽的青春之花。”
“我爱祖国,我爱边疆,富饶的巴尔鲁克山下是我放牧的地方,辽阔的塔斯提河岸边是我战斗的地方,这里是毛主席给我指定的战斗岗位,我要为祖国站好岗……”女民兵们高唱着“孙龙珍民兵班”班歌,精神抖擞、意气风发地踏上巡逻路。嘹亮的歌声伴着奔流不息的塔斯提河,在山谷里久久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