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长城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羌管悠悠霜满地

——范仲淹边塞诗词的家国情怀


■刘金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北宋名臣范仲淹,其诗其词如同他为人从政一样,既有浓郁的文人情思,更具深挚的家国情怀。北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宋仁宗任命范仲淹担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负责西北地区边关防务,守备和抵御正在兴起的西夏政权。范仲淹到任后实行“积极防御、屯田久守”的军事政策,选贤任能、遴将练卒、增设城堡、联络诸羌,使延州前线防守力量大为加强。戎马倥偬之余,范仲淹写下著名的《渔家傲·秋思》《清凉漫兴》和《苏幕遮》等边塞诗词,寄寓忧患心绪,彰显剑胆琴心。特别是《渔家傲·秋思》一词,体现了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和操守,成为传颂后世的经典边塞诗词之一。

《渔家傲·秋思》一词写道:“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是一首生动反映北宋西北边境军旅生活的词,通过展现悲凉肃杀的战地风光和摹写沉郁复杂的将士心境,表达了作者建功立业的殷殷期许和对普通士兵的深深关切。

词的上半阕托物寄兴、抒情蓄势,描写了西北边地寒风萧瑟、大雁南飞、满目荒凉的自然景象。特别是“长烟落日孤城闭”使人联想到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千古名句,让人感慨塞外边关虽经历史长河的冲刷和淘洗,在古代诗词中却留有相同的人文印痕。下半阕借物抒怀、托物言志,描绘了戍边将士彻夜无眠、鬓发染霜、泪下如霰的精神状貌。上下阕间情景相生、浑然一体、意境开阔。作者把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紧密结合,将爱国之情与浓重乡思有机交融,表现出抵御外患、报效国家的家国情怀。这首词标志着范仲淹以其守边经历首创宋代边塞词,开“豪放派”词作先声。

古往今来,边塞诗词之所以备受学界垂注和读者喜爱,一方面与其素材题材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与其特有的意趣和气度带来的审美享受直接相关。由于边塞诗词大都是以戍边将士的边关生活和边境地区的自然景色为题材,因而其状绘对象和审美内涵便有了其他文学样式所不具备的独特魅力。

边塞诗词在中国古代基脉绵长。早在西汉时期就有将边塞题材写入诗歌的先举,进入魏晋南北朝以后边塞诗词逐渐增加,至唐代边塞题材繁盛博兴,遂成为唐诗中一道俊逸壮丽的风景。两宋之时很多文人以边塞题材填词入诗,多有精品诞生。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便是其中的佳作。

有学者指出,《渔家傲·秋思》之所以具有其他边塞诗词所缺乏的思想情怀和境界高度,关键在于范仲淹既是一位成就斐然的优秀诗人,更是一位统兵打仗的边塞主帅;不仅对边关凄凉的自然环境有着切身体验,更对边塞斗争中边患未除、功业未立的担忧葆有彻骨的体会。更何况“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范仲淹,素来就是一位体恤民间疾苦、关心下属饥寒的亲民官员。《渔家傲·秋思》中那份深沉的忧患,都是范仲淹本人与戍边将士甘苦与共境遇的真切表达,即所谓“文学源于生活”。

诗人有什么样的襟怀,作品就有什么样的境界。看看《岳阳楼记》所体现的思想主旨和精神追求,就能够推测出只有范仲淹这样“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朱熹语),才能写出《渔家傲·秋思》这样的旷世绝唱。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