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名将戚继光对于治军问题尤有心得。他在《练兵实纪》《纪效新书》等著作中系统总结和阐发了一系列治军理论,堪称我国古代治军理论的典范之作。戚继光主张治军尤重练将,并对此提出许多具有创见的主张,为传统治军思想增添了新内容。
将帅地位和作用
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明确定义了将帅的地位和作用。他认为,在兵农未分的上古时期,将帅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堪称国家安危的主宰者,即孙子所言“国家安危之主”;秦汉以后,直至明朝时期,文臣武将各司其职,军队将领的地位作用也有所变化。
戚继光认为,虽说相比孙子的时代,将帅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其作用仍非常重要。他说:
“以今日论之,万一有剧盗起,城或不守,野被荼毒,使有善将兵者一鼓歼之,出生灵于水火中,所系岂小小哉!”
戚继光既反对过分拔高将帅地位,也反对贬低将帅,在这一点上非常客观务实。
将帅既然不是高高在上,就应与士兵一样参与训练,戚继光由此引出了他独特的“练将”主张。
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将帅的战略眼光和战术素养等,对军队至关重要。所以在戚继光看来,将帅也必须接受训练,而且就军队的军事训练而言,必须要以“练将为重,而练兵次之”。戚继光将“练将”视为军事训练的“本”,认为这是军队战斗力的基础。戚继光一贯如此主张,也对如何“练将”提出了具体的方法。
将帅素质和能力
孙子强调将帅应具备“五德”,即在“智、信、仁、勇、严”这5个方面超人一等。戚继光继承了孙子的将帅观,并借用儒家经典《大学》对“五德”作出新的阐释,提醒人们注意其中之弊:“信之弊也执,仁之弊也姑息,勇之弊也暴,严之弊也刻。”这种杂于利害的思维方式,与孙子所言“五危”颇为相似,但关注点又有不同。
在品评和阐释孙子将帅观的过程中,戚继光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将帅观。在《练兵实纪·练将篇》中,戚继光指出,将帅必须做到正心术、立志向、明死生、辨利害、做好人、坚操守等,共计有26条。从中可以看出,戚继光不避繁复,就是要为将帅编写一本职责手册。将帅需要具备哪些基本品德、注意防止哪些问题、养成哪些基本素质,从所列纲目中可一目了然。
与孙子以“五德”为中心的将帅观进行对比,可以明显看出,孙子所论简洁明了,戚继光的总结虽说更加全面,却显得有些繁琐。当然,戚继光有关“练将”的探讨,确实言孙子所未言,为古代治军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将帅培养和使用
从《练将篇》可以看出戚继光有着明确的“练将”主张。在戚继光看来,选用将领,既要考察品德和修养,也应注重才能和学识,将品德好、武艺高的“全材”选拔出来,委以重任。
首先是“积将德”。戚继光论“练将”,首先强调“正心术”,要求将帅明白事理和利害,做到“理明而后识定”。戚继光指出,选将之时要注意选出那些心术端正的人,非常注重考察将帅的思想品德。对于那些没有德行的人,即便是具备张良、陈平这样的智谋和韬略,也不足为用。戚继光认为在平时就应注意加强对将帅的教育,正将帅之心术。并且这种“正心术”的行动贵在长期坚持,而不应追求一蹴而就。“坚持积久,久则大,大则通,通则化幽,可以感动天地,转移鬼神。”
其次是“广才学”。戚继光主张培养文武全才的将帅,告诫将帅既要读文韬武略,也要读经史子集。在戚继光看来,这些经典阅读,既可以端正品行、提高修养,也可以增加学识、增广见闻。戚继光所指学识,并非仅指书本知识,他将实践之学看得同样重要。最好是将所学知识“置诸战阵之后,将实境以试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再次是“习武艺”。除了上述心术端正、精通兵法、学识广博之外,戚继光认为,将帅同样也要练习武艺。在很多人眼里,将领的职责是指挥军队打仗,只要会战术、懂指挥即可,可以不必再学武艺。戚继光坚决反对这种观点。他指出,“兵法不足施于实用”。身为将领,如果不学好武艺,那就分辨不出手下士卒练的是花法还是实招,难以判别他们武艺的高低,也就无法将武艺高强的士卒安排到关键位置。将帅若能率先垂范,带头习武,可以起到引领风气的作用,更好地促进士卒苦练武艺,从而带动整支队伍训练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