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骨厘定高尚与卑下,如日月高悬于朗朗乾坤,似江河飞奔于万古千秋。人一旦有了铮铮风骨的支撑,也就有了对内心秉持原则的坚守,站得直、立得正,压不弯、打不败。
繁华落尽见真淳。在百年征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勇于担当中砥砺风骨,以“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大无畏、“威武不能挫其气,利禄不能动其心”的大气概、“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的大胸襟,留下了斑斓多彩的人生画卷、昂扬向上的奋斗史诗、荡气回肠的正气之歌。
一
一个民族的希望,就在于总有一些清醒坚定的人,为她的命运奔走呼号,慷慨赴死、在所不辞,不断书写和奏鸣着瑰丽璀璨的华章金曲。
上海市浦东新区祝桥镇邓三村,有一座一正二厢房庭院,青砖道路,竹篱环抱,具有浓郁的乡村气息和江南特色。这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闻天故居。如今,这儿已经成为红色教育的课堂,那句“真理在谁手里,就跟谁走”的铿锵誓言,一次次在庭院上空回响。
当年,在“洋教头”李德的指挥下,红军处处失利,突破国民党4道封锁线后,已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余人锐减到3万人左右,而国民党的40万大军日益逼近,中国革命到了“养鱼沸鼎之中,栖鸟烈火之上”的生死攸关时刻。
为了挽救党和红军,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会议。博古不仅没有认真反思教训,反而为自己和李德辩护。轮到张闻天发言,他不为杂音所扰、不为歪风所惑、不为暗流所动,丝毫没有理会个人荣辱得失,作了反对“左”倾军事错误报告,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认为博古的报告基本上是不正确的。”
一语动天地,四座皆为惊。张闻天的发言,以“吾将吾身献吾党”的忠诚品格和政治担当,为坚定支持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彻底否定“左”倾军事路线定下基调,为实现党的军事路线的根本转变作出了重要贡献。从此,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得以确立,党的正确路线方针得到巩固,中国革命的红色火焰从西南一路燃向西北,最终燃向全中国。张闻天竭忠尽智,把毕生精力无私奉献给党和人民。
物以正品为珍贵,人以正直为崇高,心以正大为光明。心中无“小我”,胸中藏“大我”,奋斗求“无我”,让无数共产党人常怀忧党之心、为党之责、强党之志,对革命事业舍生忘死以赴之、披肝沥胆以从之、殚精竭虑以成之,成为无私的奉献者、无畏的奋斗者、无悔的开拓者。
二
人生大事,莫重于生命。
江苏省句容市烈士陵园内,有两尊半身铜像,那戴着眼镜、双眼炯炯有神的青年男子,就是当年与日寇进行不屈斗争的巫恒通。
1941年9月,新四军第6师16旅47团团长巫恒通,在一次战斗突围时不幸受伤被俘,被押送到句容宪兵队。敌人以盛餐款待,他视而不见;敌人许以“清乡专员”利诱,他严词拒绝;敌人找来大汉奸周佛海和伪县长劝降,均被他斥于门外;敌人将其11岁的幼子巫建柏掳来胁迫,他手抚儿子,以民族英雄事迹谆谆教导:“你要继承父辈遗志,长大后献身革命,做一个有志气又有骨气的中国人。”1941年9月14日凌晨,巫恒通在拒医绝食8天后壮烈殉国,年仅38岁。当他的遗体被抬出监狱时,就连一些日本士兵也不禁向其鞠躬致敬。
宁以义死,不苟幸生。巫恒通以身殉国的噩耗传来,苏南抗日根据地党、政、军、民无不肃然起敬,沉痛致哀。陈毅发来唁电,以文天祥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悼词,并对巫恒通予以高度评价:“被俘之日起,即义不食敌寇水米,敌寇利用其旧友亲朋来劝降,均遭严拒……死节之惨烈,抗战以来所仅见。”
家国有难,英雄出发。冀西井陉妇救会主任吕秀兰带领的抗日队伍,不幸被日军包围在挂云山,突围失败后,21岁的她和5名战士纵身跳崖,壮烈牺牲;面对日军重兵合围八路军总部,后勤部参谋主任曾仁文带领警卫部队战至6人,弹尽粮绝之时,一起跳下壁立千仞的阳曲山,英勇捐躯……目标之纯粹、信念之坚定,动苍穹而震寰宇,慑匪寇而立威名。
危亡中启航、绝境中抗争、困苦中奋斗、无声中献身……循着百年共产党人的足迹,每逢国家危难时刻、每到民族存亡关头、每遇人民危急境地,一个个如高山般傲然挺立的身影,谱写了气壮山河的精神壮歌。
三
事业辉煌的路上,诚恳的赞成与反对不可或缺。
1947年,陈赓接到“率四纵四师回师陕北”的命令,不是无原则地执行,而是着眼国内战争大势,向中央直言“调我西渡黄河,不够英明”,并献上“南渡黄河,再给敌人胸口上插上一把刀”的建议。中央欣然接受,遂促成刘邓、陈谢、陈粟3路大军相互支援,经略中原,迅速形成对我有利的战略格局。
无独有偶。1953年8月的一天,时任海军参谋长的罗舜初参加了由国防部部长彭德怀主持的军委例会,主要传达贯彻党中央关于精简节约的指示精神。当听到要削减一艘从苏联购买的驱逐舰时,罗舜初腾地站起来说:“彭总,不可以。单说驱逐舰的作用——在海上作战,驱逐舰一般不能单独执行作战任务,至少要两艘以上编队航行作战、互为掩护。再者,少一艘驱逐舰也无法进行正常训练。”后经周总理决定,按协议规定引进两艘驱逐舰。对此,有人说罗舜初胆子真大,敢和彭总理论。罗舜初说:“不对,我哪里是和彭总理论。我是给他当参谋。”
光明磊落讲真话,坦荡无私道实情。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大力发扬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精神,讲真理不讲面子、讲党性不讲私情、讲规矩不讲关系,不虚美、不隐恶、不妄言,皆源于海纳百川的胸怀、兼听则明的自觉、择善而从的品格。
四
小桥流水,绿树成荫,蓝瓦青砖的小楼错落分布。走进江西省兴国县龙口镇睦埠村,犹如走进一幅淡雅水墨画卷中。这里曾是赣南重要的水陆码头,村中留存有刘启耀故居,川流不息的人群前来品读革命先辈对党忠诚的故事。
“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广为流传的民歌《苏区干部好作风》就诞生于兴国县。1934年初,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响应党中央“节省三升米支援红军”的号召,每月都回兴国老家用口袋背米到宁都省政府驻地。后来,战争形势趋于紧张,刘启耀因公务繁忙,无暇回家背米,妻子便主动挑了两布袋米,走了100多公里山路,送到他的办公室。
1935年1月上旬,因被敌围困在宁都小布地区,在商定兵分三路突围之前,中共江西省委代理书记曾山将一个褡裢交给刘启耀保管,里面是省委的全部活动经费,有13根金条和大量银圆、首饰。刘启耀双手将这个长方形口袋接过来,用油布小心翼翼地包裹好,然后悄悄埋在一个人迹罕至的乱石堆里。突围中,所率部队被打散,刘启耀身负重伤昏迷。苏醒后,他从死人堆里爬出来,取出掩埋在乱石中的褡裢系在腰间,然后自寻草药疗伤。伤愈后的他与组织失去联系,在山民的帮助下,头顶破雨笠、身穿烂棉袄、肩背讨饭袋往湖南方向追赶主力红军。可是,湘赣边境敌人岗哨林立,刘启耀被迫在遂川、万安、泰和一带山区流浪乞讨,偶尔在路边发现竹笋、野果、野菜就拿来充饥。两年多的苦苦探寻,无论怎样忍饥挨饿,刘启耀始终没有动用过一分一毫的革命经费,最终如数交给党组织。
一个有大抱负、大情怀的人,必定洁身自好、永葆思想的纯洁。许多共产党人以廉为本,把忠诚作为事业之魂,面对诱惑心有戒尺、不为所动,精神“富”,人格“贵”,赢得壮阔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