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站在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广场,一位胸前挂满军功章的耄耋老人,手指由49颗红色五星组成的群雕,向参观者激动地介绍道。他叫徐宣明,是72年前渡江战役的亲历者,如今为南京第一离职干休所老八路红色宣讲队成员。每年,他都会来到渡江胜利纪念馆,讲述“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恢宏历史。
为了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讲好红色故事,南京第一离职干休所12名老八路组成红色宣讲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深入厂矿学校宣讲,把一颗颗红色种子播撒在人们的心田。今天,让我们聆听其中3位老八路用青春和热血写就的动人故事,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红色岁月。
“打胜仗既要勇敢,还要多动脑子”
“巡视九天有战机,守卫海疆有航母,远程打击有导弹,通讯联络有网络……看看我们如今的武器装备,真是不得了呀!”在东部战区某通信团,比对着一张张新旧照片,91岁高龄的吴亚民感慨万千。
年幼时,吴亚民曾亲眼目睹日本鬼子把同村的50多个村民捆在一起,架起机枪扫射。乡亲们倒在血泊之中的那一幕,刺痛了吴亚民的心,也激励他铭记国仇家恨,走向武装抗日的战场。
14岁那年,吴亚民通过地下党介绍,和很多同学一起参军入伍,开始了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
那时候,部队枪支弹药严重不足。吴亚民所在部队在徐州市土山镇大吴庄建立了一个简易兵工厂。“说是兵工厂,其实就是土作坊。”吴亚民回忆说,我们向老百姓借来碾盘,把收集好的木炭、硫磺、硝石等炸药原材料放在碾盘上,套上骡子拉车细细碾碎,灌装到生铁制成的手榴弹壳里,然后把铜条锤成细薄片,根据一定规格剪好,焊成雷管,安上木质弹柄,再连接导火索拉弦,一个手榴弹就组装好了。
吴亚民介绍,这种简易手榴弹制作程序虽然简单,但危险系数大。有一次,他们在碾炸药材料时,突然发生爆炸,把人和骡子都炸死了。土法制作的武器,威力有限,但当时能够有这种武器,已经很知足了。
“打胜仗既要勇敢,还要多动脑子。敢打敢拼固然可贵,但如果不讲策略、一味蛮干,就有可能付出血的代价。”吴亚民给官兵们讲述了当年参加陇海铁路破击战的经历。
1945年6月,部队奉命破坏陇海铁路。敌人怕他们破坏铁路,就在铁路两侧挖了一丈深的壕沟,还把每节铁轨上的铆钉、螺丝砸扁,使人无法拆卸。吴亚民和战友们就用铲子把铁轨上石头挖出来,扔到深壕沟里去,再把枕木抽出来。这样一来,火车就会悬在铁轨上,进退两难。敌人派人抢修,往往需要好几个小时,战士们就趁机打伏击,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
“战斗中很多奇迹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都是战士们开动脑筋想出来的。”注视着眼前一张张年轻的脸庞,回想当年的一次次战斗经历,吴亚民深有感触地说:“无论是传统战争还是现代战争,人永远是最核心的要素。只要积极开动脑筋,因地制宜、应时而动、灵活应对,就能排除万难、创造奇迹。”
“为了胜利连命都舍得,何况一副肩膀”
“要做雄鹰战天涯,不做燕雀居檐下”,走进干休所荣誉室,一幅苍劲有力的书法作品映入眼帘。署名处的“罗重九”几个字引起了新入职文职人员孙婧的注意。
见此,一旁的干休所政委杨新东打开了话匣子。
“这是罗老一生秉持的座右铭,意思是要做一只战天斗地的雄鹰,守护祖国的万里晴空。”杨新东如数家珍般讲述起了罗重九的战斗人生。
罗重九15岁参军入伍,17岁入党,先后参加过大大小小几十次战役和战斗,每次都冲锋在前。1948年淮海战役打响后,罗重九所在的华野9纵队27师80团,奉命追击国民党63军。11月8日入夜,79团追赶到新沂市堰头镇时,被一条10米多宽、1米多深的河沟挡住了去路,上级命令罗重九所在的二连火速架设浮桥。
当时正值寒冬,河水冰冷刺骨,战士们不仅要架设浮桥,还要躲避河对岸敌人密集的火力扫射。没多久,战士的鲜血染红了河水,许多架桥器材也被炮火炸毁。危急关头,罗重九带领10余名战士跳下河,用身躯作桥墩,梯子作桥身,架起了一座“人桥”,为部队迅速突入敌人防御阵地开辟了一条通道。
“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这些战士们无惧无畏、勇往直前?”翻阅罗重九的回忆录,类似用肩膀架浮桥的情景并不鲜见,这在孙婧的心海里泛起了阵阵涟漪。
“在那种情况下,没什么好犹豫的,一定要坚决完成好组织交给的任务。为了胜利连命都舍得,何况一副肩膀?”罗重九的话拉直了盘旋在孙婧心头的问号。
罗重九在和新入职文职人员交流时深情地说:“人生最美是军旅,这个美就在于敢于拼命、敢于舍命,这个美就在于甘为人先、甘于奉献,这个美就在于心中无我、心怀胜利。人生难得几回搏,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把党交付的任务完成好,就是最美的姿态。”
交流结束时,孙婧发现罗重九随身携带的拐杖上,刻着这样几个字:“永远跟党走”。她暗下决心:以“朝阳心”温暖“夕阳红”,一定把每件小事尽力做到最好,让老英雄们安度晚年,在履责尽职、精益求精中书写青春诗篇。
“身上钻几个洞不算啥,为国流血无上荣光”
“这辈子,到底打过多少次仗,我已经记不大清了。革命战争年代,战士冲锋陷阵、上阵杀敌是本分,身上钻几个洞不算啥,为国流血无上荣光。”
今年98岁高龄的齐金炳,在不满15岁那年,加入抵御外侮的滚滚洪流。
从青春年少到苍苍白发,近百年的人生篇章里,他最引以为豪的是熠熠生辉的4枚勋章和一枚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章,还有几处隐约可见的伤疤。
“第一次负伤,是在1941年初。当时我带领一个排的战士去攻打日军的一个据点,被鬼子的手榴弹炸得身上好几处挂彩。那时,根本顾不上包扎,起身后发现自己还能动,就马上端起枪往前冲,一举拿下了据点,还俘虏了几名鬼子。”
“齐爷爷,您当时不怕疼吗?”南京市赤壁路小学一年级的小学生,轻抚齐金炳胳膊上的伤疤,心疼地问道。
“打仗的时候,谁还记得疼呀?满脑子就想着赶快拿下据点,完成任务。”齐金炳慈祥地看着孩子们,思绪仿佛又回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
“第二次负伤也是在抗战中,第三次负伤就是抗美援朝的时候了。那时,我是志愿军65军195师583团团长,在带领侦察排战士去前沿侦察美军火力配置时,被一发炮弹炸伤。这次侦察后,我们顺利拿下了美军骑兵1师的一个据点,歼灭70多个美军,还抓获了5个俘虏。”
“那时候您都是团长了,怎么还会负伤呢?”
“听说朝鲜的天气非常寒冷,你们是怎么熬过来的?”
……
面对孩子们一连串提问,齐金炳笑答道:“那时候,条件极其艰苦,武器装备也非常简陋,尤其炸毁坦克,几乎每次都要牺牲几名战士。因为只有抱着炸药包往前冲,靠上去才能炸毁坦克。就是凭着这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精神,我们最终把敌人赶出了三八线。”聆听齐金炳的耐心讲述,孩子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9岁的孩子与90多岁的老人,少年先锋队队员和老共产党员,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不正是一种血脉传承吗!
临行前,孩子们整齐地站立在齐金炳面前,一只只小手高高举过头顶,齐刷刷地向齐金炳敬了一个少先队队礼,一首熟悉的旋律随即在耳畔响起:“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不怕困难,不怕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