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也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点群体。如何聚焦青少年,用他们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让党史学习教育真正走进青少年一代,补足青少年“精神之钙”,是党务工作者、教育者的“基本功”,更是传好理想信仰接力棒的“必修课”。
早在2015年,河北省张家口市桥东区就在全区24所中小学探索开展“党史进校园”活动。他们通过编写红色教材、组织红色舞台剧展演、将党史知识融入日常学习等形式,让青少年成为党史“参与者”“讲述者”“亲历者”,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
数载赓续,红色教育硕果累累。本期视点,我们走进桥东区,一起感觉该区是如何创新方式方法,拉近党史与青少年之间的距离,如何使党史教育呈现更加可亲、可近、可爱的时代青春样貌。
点燃学生心中的信仰火种
“院长,不好了,我们背孩子的箩筐不够了,得有一个孩子留下来。”
“红霞,别怕,到妈妈这儿来,听妈妈跟你说,你在妈妈的心中是最懂事的孩子,这是妈妈最喜欢的红围巾,戴上它,妈妈一定会回来接你的。”
“妈妈,你一定要回来接我……”
演员强忍悲痛,观众泪湿衣襟,全场掌声如潮。这是近日,河北省张家口市桥东区举办的红色舞台剧展演中的一幕。
这堂特殊的党史课以“永远跟党走”为主题,撷取百年党史中的几个重要历史片断,用舞台剧的形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历程。台上,全区近千名师生全情投入演出;剧场外,近20万人次在线观看,情绪随剧情时喜时悲。
而在几年前,却是另一番情景。“那时,很多学生和老师觉得,平时课业负担就已经很重了,开展这样的课外活动是浪费时间。”桥东区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张向荣回忆道。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点群体。”基于这一认识,2015年,该区决定在全区24所中小学启动“党史进校园”工程。他们组织骨干教师,突出党的重大事件,编写党史学习系列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和教学特点,设置唱红歌、读红色故事、红色舞台剧表演、赏读革命诗歌等10门课程;明确各学校通过举办主题队会、党史演讲、研学旅行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党史故事“动”起来、“活”起来,使青少年在观看和互动体验中近距离感受历史的温度。近7年来,丰富多彩的“党史进校园”活动如春风化雨给孩子们带来成长的营养、精神的哺育。
宝丰街小学六年级四班班主任张志欣清楚地记得,4年前的一节体育课上,学生韩莹跑步时不小心摔倒,膝盖蹭破皮流血,但她二话没说立刻爬了起来,一瘸一拐地坚持跑向终点。“我学习了那么多革命英雄的故事,他们流血牺牲都不怕,我这点小伤算什么?”韩莹的话,让在场的老师和同学十分感动。
“‘党史进校园’活动的深入开展带来的显著变化是,同学们更团结了,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孩子们学习更勤奋,纪律更严明,连迟到早退的现象都很少发生了。”红旗楼小学教师张艳君对此感受颇深。
“这些显而易见的变化,正发生在桥东区各个学校、班级和每一名孩子身上。”桥东区教育局局长郭丽宏欣慰地告诉笔者,多年来,他们在红色舞台剧展演中共编写剧本34部,学生们也从受教育者变为党史故事的传播者。党史学习教材课程的常态化开展,以及相关校园实践活动的进一步拓展,点燃了学生们知党史、感党恩、争做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信仰火种。
为青春底色烙下红色印记
“妈妈,习总书记说‘只有奋斗的人生才能称得上幸福的人生。’我们现在的生活太美好了,都是一代代人接力奋斗的结果。我也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发明比高铁还要快的交通工具。”听到孩子突然说出这样一番话,卫华小学学生冯凡的妈妈既惊诧又惊喜。
原来,冯凡刚刚参加完学校组织的“读懂京张铁路”游学活动。活动中,从听老师讲述中国人克服重重困难,主持设计施工人字形京张铁路的故事,到乘坐京张高铁切身体会快捷舒适,学生们对身边的变化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
“之所以选择京张铁路这一主题,是因为受到‘躺平’这个网络热词的触动。”卫华小学校长李向英解释,从京张铁路到京张高铁,浓缩的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的百年奋斗史,我们想通过这段史实告诉孩子们,美好生活是奋斗出来的,不是“躺”出来的。
“不能因为反动派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曾就读于第二十一中学的王一茗,读初三时在展演活动中饰演李大钊,当演到李大钊临刑前这一幕时,他用尽全身力气发出怒吼。如今,王一茗已经是山东建筑大学的在校学生。一入大学,他就提交了入党申请书,成为入党积极分子。“李大钊是优秀的伟大的共产党员,他是我的榜样。”在入党申请书上,王一茗这样写道。
其实,在出演李大钊这一角色前,王一茗面对课业压力,一度产生了负面情绪。就在这时,他获得了在展演中饰演李大钊的机会。“演出现场吼完那句话,我突然觉得一直缠绕在心头的迷雾就那么散开了,身心前所未有的充满力量。”从那以后,王一茗重整旗鼓、坚定目标,最终考入自己理想的高中,并在3年后迈入大学校门。问及变化的原因,王一茗告诉笔者:“饰演伟人了解革命先驱的成长历程,更加理解他们宁死不屈的伟大精神。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不能被眼前的一点困难吓倒。”
曾就读于桥东区怡安街小学的学生梁建飞,从小就有从军梦。“记得有一次学校邀请驻军部队为我们举行升旗仪式,看到兵哥哥们笔挺的身姿、强健的步伐,我感到热血沸腾,对军营有了强烈的向往之情。”“矢志报国凌云侧,无悔青春献国防”这曾是梁建飞写在笔记本上的座右铭,今年他如愿以偿考上军校。他说:“以梦为马,不负韶华。把保家卫国作为奋斗目标,我毕生无悔。”
革命精神代代传,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近7年来,“党史进校园”活动惠及桥东区24所中小学1万5千余名学生,在孩子们的青春底色上烙下了深深的红色印记,为他们的人生道路提供了更加正确、明晰的指引。
红色教育产生辐射效应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历经近7年沉淀,“党史进校园”活动成果向家庭、社会传导,最终凝聚成深厚的家国情怀,激励社会各界群众,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留下一串串许党报国的奋斗足迹。
“亲爱的爸爸:我知道您已奔赴武汉抗击疫情,妈妈给我看了您发回来的照片,您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重重的防护面具,面具里积聚的雾气模糊了您的双眼,您一定很不舒服吧?即便在这样的环境里,您和您的同事们还在坚持救治病人,我被您们深深感动了。爸爸您真了不起!爸爸我爱您!”
这是去年疫情期间,卫华小学学生鲁梓涵写给带队赴武汉抗疫的爸爸的一封信。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纵使在军中历练多年的铁血男儿,在看到这封信时,仍不禁泪洒白衣战袍。“孩子的鼓励支撑着我渡过那段最艰难的日子,迎来凯旋的荣光时刻。”抗疫任务结束后,鲁梓涵的父亲在家长群中交流时这样说道。
在桥东区,像鲁梓涵这样,因参与“党史进校园”活动而被感动、改变的人还有很多。
不久前,红旗楼小学三年级学生师珧将妈妈送上了去往崇礼的汽车,她知道妈妈加入了冬奥场馆运行团队,这次离别可能好几个月都见不着面。送别的时候,小师珧始终带着笑容,却在车子启动时悄悄抹起了眼泪。回想当时的情景,师珧妈妈仍旧觉得心疼:“接到通知时我也曾犹豫,毕竟孩子还小,但征求她意见的时候,师珧跟我说,能参与冬奥会太了不起了,她会好好学习、好好吃饭,照顾自己和爸爸,让我不要担心。我才发现孩子已经长大了,其实比我想象得更坚强。”
更令人欣慰的是,在“党史进校园”活动的浸润下,家国情怀也在这片革命热土上焕发出新的生机。在这里,如梁建飞一样志愿参军入伍的有志青年越来越多,“好男儿当兵去”成为青少年普遍的价值追求,桥东区征兵工作连续两年名列全市第一。
“每当灾难来临的时刻,军人在前线全力以赴,人民在后方守望相助,这是我们的义务,也是我们的光荣。”市民张光耀回忆,去年2月,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他与12位市民主动请缨,将爱心企业捐赠的2000公斤价值20万元的消毒蔬菜等生活物资,分批次转运到桥东区驻军某部医院56名驰援湖北抗击疫情的医护人员家中。家属们纷纷表示,细致周到的关心,不仅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更暖了他们的心。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党史学习教育激发了每个人的家国情怀,成为我们军民同心,战胜艰难险阻、不断取得巨大成就的精神动力。”桥东区人武部领导告诉笔者,今年,依托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张家口市以桥东区“党史进校园”活动的教育成果为样板,在全市广泛推广,力求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集社会各界力量,汇更强更大合力,铸起为国家民族利益而奋斗的共同意志和精神长城,让红色旗帜永远飘扬在这方热土。
照片由桥东区委宣传部提供
制图:扈 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