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察隅河谷凉风习习。结束一天的训练后,西藏昌都军分区某边防团战士赵磊坐在帐篷一隅,捧着爷爷寄来的物件,陷入沉思。
前不久,赵磊的爷爷赵茂将自己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以及一封信邮寄给了赵磊。爷爷在信中这样写道:“磊仔,时间在变,但信仰没变,爷爷将这枚纪念章送交你保管,愿你时刻保持冲锋姿态。”从那天起,擦拭这枚“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成了赵磊每天的习惯,他说,纪念章里饱含爷爷的初心和爸爸的期待,要让它时刻锃亮,金光闪闪。
捧着沉甸甸的纪念章,祖父和父亲的军旅故事在赵磊脑海里回放。1959年,赵茂怀着对党的感恩之心参军入伍。服役期间,他遇到困难总是冲在前头、干在一线,是战友眼中可靠的“老大哥”。然而,每当赵茂讲起那段往事,总是流露出几分遗憾:“虽然我在部队里获得了不少荣誉,但没能在祖国的边防线上战斗,总觉得军旅生活不够完整。”
爷爷的遗憾,赵磊的父亲赵劲彪听进耳里,记在心头。1984年,赵劲彪背起行囊踏上参军的绿皮火车,主动申请来到云南边防部队服役。服役期间,赵劲彪先后参加了多场战斗。在一次战斗中,一个弹片直接击中赵劲彪的钢盔,所幸的是没有击穿,弹片留在了钢盔上。战后,赵劲彪所带的班因作战英勇荣立集体二等功,他也火线入了党。
赵磊说:“爷爷为新中国建设奉献了青春,父亲奋战在自卫反击战战场,我也要接过接力棒,到军营里书写属于自己的军旅篇章。”2010年12月,大学毕业的赵磊果断放弃地方企业的优厚待遇,毅然参军入伍,并如愿来到了西藏戍边。
三代接续从军,三代向往边防,既是家风的熏陶,更是信仰的传承。
“当兵光荣,守卫在祖国的边防线上更光荣!”刚下连时的赵磊满心期待奔赴边防一线,怎料先是被分到炊事班,后成了一名司务长。面对柴米油盐里的精打细算,心高气傲的赵磊有些失落地拨通家里电话。电话那头,爷爷安慰道:“咱老赵家的兵就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磊仔,振作起来,在平凡中干出精彩!”
慢慢地,赵磊工作的积极性变高了,做事也更踏实了。他不仅将老司务长传授的宝贵经验一一做好笔记,还时常到友邻单位的司务处学习借鉴。不到半年的时间,他已经熟练掌握了业务,并独自扛起连队的后勤工作。干好本职业务的同时,他还经常给自己“加餐”:强化体能训练,潜心研究边防勤务,利用休息时间向老班长们请教巡逻注意事项。
功夫不负有心人。去年因岗位轮换需求重回班排的赵磊,凭借过硬的体能素质、专业技术,以巡逻分队队长的身份,带着爷爷和父亲的期许踏上了巡逻路。
“冷的边关热的血,边境线上脚丈量,高原沃土埋忠骨,愿做雪山守边防……”边防线上,赵磊带领着战友们唱起《边关战歌》,呼啸的风雪不断拍击着他那皲裂的脸庞,但他始终目光坚定,步伐铿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