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市岸边的幸福门,像一个水晶相框嵌入了无穷的海滨风光,不论怎么取景,碧海蓝天间的刘公岛,都会以独特的身影成为焦点。身旁的游人感叹,这漂亮的小岛,真是让人容易忘记时间的地方。我不以为然,刘公岛怎么会让人忘记时间?在岛上,我分明看到堂皇的海军公所,早已将时间定格在1895年,那是中日甲午战争打下的时间烙印。
海军公所曾是清代北洋海军将领议事办公之地,主体建筑依然保持着原貌,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军事衙门。朱漆正门之上,是李鸿章题写的“海军公所”匾额。当年,李中堂挥毫泼墨写下这几个大字时,心中一定也充满了“守疆土、保和局”的梦想,只是没有料到梦很快就会破碎,一场甲午战争让北洋海军在这匾额下灰飞烟灭,也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折戟沉沙铁未销,那些收藏在海军公所的战争遗存,依然能带我们触摸那段悲壮的历史。
一门炮身残件,静静地陈列在大门外。看介绍才知道,这是当年装备在日岛炮台的地阱炮。日岛面积不足0.01平方千米,位于威海湾南口中央,其炮台可以与刘公岛和威海湾南岸炮台配合,形成交叉火力,控制刘公岛东南海口,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在日军对刘公岛发起全面进攻前,“康济”舰管带萨镇冰带领30名水手驻守在日岛炮台。
1895年2月,面对日军从陆地和海上发起的进攻,萨镇冰指挥守岛水手与敌展开激战。由于地阱炮的构造非常特殊,没有瞄准镜,需要有人在外面指引开炮方向,稍有不慎就会被敌人的炮弹击中。萨镇冰作为指挥官,亲自承担了这项任务,极大鼓舞了水手的士气,据日军的战史资料记载:“此役,敌炮台颇能战。以八门大炮抗击我舰队二十余艘,运转巧妙,猛射我各舰。”但是经过激战的日岛炮台损毁严重,丧失了战斗力,按照提督丁汝昌的命令,萨镇冰撤回刘公岛。多年后,作家冰心撰文《记萨镇冰先生》,文中写道:“萨镇冰先生,永远是我崇拜的对象,从六七岁的时候,我就常常听见父亲说:‘中国海军的模范军人,萨镇冰一人而已。’”冰心的父亲谢葆璋与萨镇冰是福州同乡,在北洋海军“来远”舰任职,亦多次与日军激战。“来远”舰最终沉没在刘公岛,谢葆璋死里逃生。
走进海军公所,议事厅的牌匾“威镇海疆”刺痛了我的双眼。看不出是何人题写,但怎么看这都是对那段屈辱历史的嘲讽。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蜡像,还原了北洋海军高级将领召开军事会议的场景,这中间有人壮烈殉国,也有人怯战偷生。其中,提督丁汝昌在刘公岛苦战多日,却盼不到援军,在军心涣散、难以为继的情况下,最终选择自杀殉国,做到了“余决不弃报国之大义,今惟一死以尽臣职”。走入丁汝昌的公事房,阳光透过窗户格栅,在依然如昨的陈设上洒下斑驳的影子。伴随着讲解员的讲解,我似乎能更真实地体会走到生命尽头的丁汝昌。不能把装备留给日本人、炸毁“定远”舰、派鱼雷艇向搁浅的“靖远”舰发射鱼雷……下达这一系列命令的丁汝昌,是多么的悲愤与绝望。
在海军公所的后院,陈列着一些多年来打捞出水的北洋军舰遗物。其中,有两门德国克虏伯公司1884年生产的210毫米口径后膛炮,曾是“济远”舰上的主炮,被称为镇馆之宝。在长长的炮管下,有个小男孩在抬头仰望,若有所思。这引起了游人的注意,纷纷把他纳入了镜头。我注意到,小男孩神情肃穆,拳头紧握,海军公所里的故事,一定对他幼小的心灵产生了影响。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受到教育和震撼的何止是小男孩,离开刘公岛,同行的游人唱起《红旗飘飘》。在这歌声中,我又想起了萨镇冰。1949年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他荣任首届全国政协委员,是北洋海军中唯一看到新中国成立的高级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