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战史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铁道兵奋战大兴安岭


■郑大壮

铁道兵开发大兴安岭纪念碑主碑,主体为两根平行铁轨,中间由铁道兵徽连接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曾于1955年、1958年两次尝试开发大兴安岭,均因自然条件限制而未果。1964年2月10日,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正式成立会战指挥部,进行第三次开发大兴安岭的部署。遵照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三、六、九师进军大兴安岭,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进军。

在铁道兵开发大兴安岭的20年间,约8万名铁道兵前赴后继、爬冰卧雪,在各族人民的支援下,奋战在建设一线。截至1983年底,共在大兴安岭林区修建铁道792公里,桥梁124座,隧道14座,房屋建筑30万平方米, 300多名官兵在建设过程中光荣牺牲。特别是修建黑龙江加格达奇至漠河的铁路过程中,铁道兵排除万难,以平均每修建1公里铁路就有1名官兵牺牲的巨大代价,把钢铁轨道铺进了人迹罕至的林海雪原。叶剑英元帅曾高度赞誉建设大兴安岭的铁道兵:“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

为纪念铁道兵的丰功伟绩,缅怀牺牲的铁道兵官兵,弘扬大兴安岭精神,中共大兴安岭地区委员会、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于1988年在加格达奇北山公园山顶修建了“铁道兵开发大兴安岭纪念碑”。纪念碑高20米,象征拼搏奋斗的20载。主碑前方还有一头昂首挺立的麋鹿雕塑,边疆人民群众当年正是用麋鹿为铁道兵运送物资。

英雄不言,山河为证。如今,这座纪念碑已成为大兴安岭人民群众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优良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