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视点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红色曙光从这里升起

——走进“光辉伟业 红色序章—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展”


■本报记者 张培瑶

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修葺一新的北大红楼巍然矗立,红砖红瓦更显古朴庄重。自8月1日起,“光辉伟业 红色序章——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展”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展览共包括6个部分,展出珍贵历史图片958张、文物史料1357件,着力展现北京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主阵地、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孕育地之一的独特地位、贡献和价值。

近日,记者走进北大红楼,追寻先驱者探寻救国救民真理的光辉足迹。

回眸,倾听历史回响

1918年9月,营建两年的北大红楼落成,成为北京大学文科、校部和图书馆所在地。“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众多进步知识分子云集于此,共同为“中国往何处去”寻找答案。

当时的中国,社会动荡、民生凋敝、复辟闹剧反复上演,革命党人蔡济民发出“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的感慨。

1918年1月,李大钊就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走进他的办公室,桌面上整齐摆放着第5卷第5号、第6卷第6号《新青年》杂志,仿佛仍散发油墨清香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和《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下)》等文章,将参观者瞬间拉回风起云涌的觉醒年代。

置身室内,百余年前李大钊带领学生讨论马克思主义时的热烈场景、旗帜鲜明谴责秘密外交与强盗世界时的满腔悲愤、积极营救被捕学生时的忙碌身影,一一浮现在记者眼前。

“这里发生过许多大事。”讲解员介绍。

1920年春,李大钊与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在此会晤,研究酝酿成立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李大钊在此发起成立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取名“共产党小组”,并从每月120块大洋的薪水中拿出80块,作为党组织的公共活动经费。11月,北京共产党小组改称中国共产党北京支部,到党的一大召开前,北京支部的党员已发展到10余名。

红楼一层东侧,一间挂满条幅、标语的大教室吸引众多参观者驻足。

进步青年在这里“弄潮”。1919年初,傅斯年、罗家伦等青年学生,在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等师长的指导和帮助下,成立新潮社并创办《新潮》杂志,同旧势力、旧传统、旧思想展开激烈斗争,与《新青年》杂志同声呼应,互成掎角之势。

五四青年从这里“出征”。五四运动前夜,群情激奋的青年学生连夜购置布匹、赶制旗帜、书写标语。游行当日,罗家伦在此起草《北京全体学界通告》,吼出“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的响亮口号。进步青年高举“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标语走上街头,揭开了全民族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

近百年后,还是在北大。2018年5月2日,习主席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要时时想到国家,处处想到人民,做到“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新时代的北大人、1994年出生的“最美退役军人”宋玺,是中国海军第25批赴亚丁湾护航编队中唯一的女陆战队员。6年前,她从北京大学参军入伍,万里赴戎机,履行“作为一个兵”的职责;如今完成学业、转身成为北大专职辅导员后,又以岗位为战位,践行“永远是个兵”的信念。“作为今天的北大人,更应该继承红楼先辈的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寻求自我革新和突破,争做新时代的新青年。”宋玺说。

一百年前,从“求一可爱之国家而爱之”,到“试看将来的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从一次次“弄潮”,到一次次“出征”,红楼师生为民族觉醒呐喊,与反动势力交锋,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一百年后,同样秉承这份赤诚的信念,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

再现,为了更好传承

讲解员告诉记者,此次展览最大的亮点是直接把展馆布置在革命先驱们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建筑中,而不是在历史旧址建造展馆。因此,布展时需要注重展现红楼的本来面貌。

走进北大红楼,历史气息扑面而来。“图书馆主任室的木地板、第二阅览室的报架都是原物,首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大教室里,部分桌椅也是北大红楼的老物件。”讲解员介绍。

全部63期《新青年》杂志、新中国成立以前《共产党宣言》的7个中文译本、蔡晓舟等在1919年编写的第一本五四运动史料集《五四》……透过一件件文物,红楼岁月真实可感地呈现在公众面前。

一名身穿校服的女生在李大钊生前一段影像资料前停留许久。视频中,李大钊正在莫斯科国家大剧院激情澎湃地演讲。女生告诉记者,“虽然只有短短几秒,但依然能够感受到李大钊先生作为‘播火者’的意气风发和伟大。”

6月25日,习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

为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布展者运用多种创意方式展现历史风貌。记者注意到,在67个展室内,每个房间都有一个主题,每个主题都有独到之处。

在“新文化运动发端”展厅,《解放妇女》淡彩雕塑中,3位女性动作稳重、表情坚定,生动展现了以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女党员缪伯英为代表的知识女性形象,体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女性对自由独立的追求。在“新旧文化交锋”展厅,《狂人日记》浮雕背景墙上醒目地刻着5个“吃人”字样,直观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封建礼教的忧愤和对麻木愚昧的批判。在“青年毛泽东在京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展厅,从1910年秋毛泽东离乡时夹在父亲账簿里的“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到他第二次北京之行时读过的《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史》,展品按时间顺序呈现,再现了他寻求真理的光辉足迹。

展览还设置了20组触摸显示屏,共展现1700余张页面。参观者点击、滑动屏幕,即可浏览更多详细内容,在丰富的数字化知识体系中学习党史、感悟初心。

讲述,汲取前行力量

“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全国共有8个地区成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其中7个地区的负责人与北大红楼密切相关。全国58名党员中有24人与北大红楼有关,占到40%以上。”讲解员谢尹楠细致入微的讲述引人深思。

谢尹楠和同事们从去年年底就开始准备解说任务。尽管从事讲解工作已经有几个年头,但此次北大红楼展览的讲解任务,还是让她备感压力。

“最大的难点在于怎样让解说更有吸引力。”谢尹楠告诉记者,如果故事讲得不好,那么从讲解开始到结束,可能会流失掉一半听众。

“给人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给观众一点激情,自己就要有满腔激情。”谢尹楠广泛阅读相关书籍,深度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她争取每天拓展一两个小故事,在确保真实准确的基础上补充到当日的讲解词中,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毛主席第一次进京时是25岁,今年我做北大红楼的讲解员,恰好也是25岁。”在谢尹楠看来,每一次讲述,都是一次与伟人的心灵对话。“将红色故事讲好,将红色基因传承好,是我最大的使命。”

好故事需要更多的人来讲。随着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群体主动加入到党史讲述者的队伍中。

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的中学生是北大红楼重新开放后的首批参观者之一。近日,该校12名学生正利用暑假学习红楼知识,为参加红楼志愿讲解活动做准备。校团委书记陈晨说:“尝试让学生转换身份,从红楼故事的听讲者变成讲述者,有利于更好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高青年团员的使命感、荣誉感。”据介绍,活动将根据疫情形势适时开展。

武警北京总队执勤第二支队执勤六中队驻地与北大红楼相邻,该中队的4名战士也在积极报名加入北大红楼志愿者队伍。

“这是中队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活动之一,也是探索军地合作赓续红色血脉的有益尝试。”指导员鞠帅功介绍,“通过战士担任志愿讲解员的方式,帮助他们提高红色文化底蕴、汲取前行力量,同时打造运用周边红色资源的样板,在单位内部形成示范带动作用。”

大学生士兵张林主动请缨加入志愿者培训。在完成日常教育、训练、执勤任务后,他一有时间就背讲稿、查资料、进行临场演练,希望能够早日通过上岗考核,拿到志愿讲解员聘书。

下士史延炳曾多次参加单位举办的演讲比赛,表达能力和应变经验相对丰富。“但北大红楼的志愿服务不同于演讲比赛,最大的难题是要对历史细节有深入的了解,不能有一点差错。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演讲、交流技巧,做好与参观者的互动,使自己的现场讲解更加流畅自然。”史延炳说。

从上至下依次为:

图①:复原后的第二阅览室,毛泽东曾在此工作。

图②:刊登《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的第6卷第5号《新青年》杂志原件。

图③:复原后的图书馆主任室,李大钊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时在此办公。

图④:复原后的五四游行筹备室,北京大学学生在此准备游行时需要的旗帜、标语等。

图⑤:展示全部63期《新青年》杂志的展台。

图⑥:武警官兵在北大红楼内进行志愿讲解员模拟演练。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