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长城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绵延不绝的温暖


■向贤彪

半条被子、一床棉絮、一件丝绵袄,在今天人们的眼中,也许就是平常之物。但它作为珍贵的革命文物,与我们党的性质、宗旨联系在一起,就成为信仰的标识、初心的象征,让我们从中感悟到什么叫圣洁崇高、什么叫血肉相连、什么叫制胜密码。

“半条被子”的故事,发生在红军长征路上。那是1934年11月,红军长征路过湖南省汝城县沙洲村。3名红军女战士借宿村民徐解秀家,4人共铺一床烂棉絮,合盖一条红军被。第二天,部队要走了,女战士把这条唯一的被子剪下半条留给徐解秀,徐解秀说什么也不肯收。一位短发的女战士说:“等革命胜利了我们再来看您,会拿一整条被子来的,说不定还有铺的呢!”1991年春节前,徐解秀弥留之际说:“我可晓得了共产党和红军是什么人,咱家一辈辈都要记着,他们是有一条被子也要剪半条留给老百姓的人!”

“一床棉絮”的故事,发生在福建省上杭县。那是1929年,毛泽东来到闽西特委驻地古田苏家坡,领导闽西红色区域的革命斗争。一天晚上,他提着一盏马灯,来到特委机关炊事员杨冬冬家里,看到她盖的是一床棕衣,便说:“这样子你不会冷吗?”杨大妈说,之前分到一床被子,儿子随赤卫队去执行任务,就让他把被子带走了。毛泽东听后很感动:“你们这么热情支援红军,我们的革命一定能成功。”随后,毛泽东把自己的毛毯塞给了杨冬冬。闽西特委的同志考虑毛泽东尚在病中,就给他又买了一床新棉絮。毛泽东离开苏家坡前,又把棉絮留给了当地群众……如今,这床棉絮被收藏在古田会议纪念馆中。

“一件丝绵袄”的故事,发生在天津。1976年1月,周恩来总理逝世后,天津天虹服装厂的工人们悲痛不已。他们从电视上看到邓颖超独自为周总理守灵的画面后,决定缝一件丝绵袄,在冬日里为她增加一点温暖。大家将包裹寄到人民日报社,请代为转交。邓颖超收到后,看着信件和一针一线缝制的丝绵袄,不忍退回,写信感谢,并寄去30元作为衣服成本费。邓颖超非常珍爱这件丝绵袄,在重要场合穿着它会见过许多中外友人,出席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如今,这件珍贵文物陈列于天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来这里参观的每个人,都被这件丝绵袄背后的故事深深感动。

3个故事带给我们对初心的思考。第一个故事,说的是红军与群众的关系。红军在自己缺吃少穿、生死攸关的情况下,心里还想着老百姓的冷暖。一枝一叶总关情。我们的军队是人民的队伍,我们共产党人和老百姓的感情就是共用一条被子的感情。后两个故事,说的是领袖与群众的关系。人民领袖人民爱,人民领袖爱人民。这种真挚的情感,通过一床棉絮、一件丝绵袄体现得淋漓尽致。这3个故事发生的时间都在冬天,抵御寒冷的不只有棉被、棉衣,更有大爱的温暖、人心的温暖。那绵延不绝的温暖,穿过历史的烟云,至今仍给我们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激励。

人心是个千古命题。什么是人心?明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论道:“心者,所以统宗此理而别白其是非,人之贤否,事之得失,天下之治乱,皆于此乎判。”他把人心视为治国平天下之本。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大都懂得人心的重要,知道要争取和赢得人心,但由于既得利益和阶级局限,往往是嘴上说得出、实际做不到,最后都因人心尽失、天怨人怒而重蹈“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悲剧。我们共产党人无论在革命、建设还是改革时期,都始终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因而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

2016年10月,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主席曾讲起“半条被子”的感人故事。2020年9月,习主席在“半条被子”故事发祥地湖南省汝城县沙洲村考察时进一步指出:“共产党人自己有一条被子也会剪下半条给老百姓,这绝不是口号,不是做秀,我们就是这么做的。”焦裕禄忍着剧痛坚持工作,源于他“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李保国35年扎根太行,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只因坚信“是共产党员,我就要为党负责”;黄文秀放弃在城里工作的机会,毅然选择回家乡,心里想的是“把希望带给更多父老乡亲”……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岗位各异,但续写的都是初心故事,带给群众的都是希望和温暖,留在身后的都是为老百姓谋利益的沉甸甸的政绩。

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每一次回味“半条被子”“一床棉絮”“一件丝绵袄”的故事,都是对历史的凝望、对初心的叩问。这里面,有我们“从哪里来”的精神密码,有我们“走向何方”的精神路标,有激励我们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牢记初心,守住人心,我们就无往而不胜。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