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年了,我终于又回来了……”近日,西藏山南军分区迎来8名特殊的客人,“张福林班”原副班长丁松和7名战友重返老部队。他们在军史长廊3197哨所、“张福林班”展陈前伫立良久,深情地敬了一个军礼,而这个军礼已经时隔39年。
1978年,家住四川简阳的丁松选择从军入伍。临行前,他对父母许下承诺:“我一定在部队好好干,不入党就不回家。”
回忆起当初入藏的情景,丁松至今心有余悸:全程2000多公里,80多人刚开始挤在一节闷罐车里,后来几易交通工具,历时20天才到山南……
“现在条件好了,坐飞机当天就能到达,柏油路通到营门口。”重返高原,丁松感慨万千,“这些年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初我连想都不敢想!”
“过去,藏族老百姓住的都是简陋土坯房,还有的住牦牛棚,现在都是联排藏式新居,网络连到每家每户……”丁松越讲越激动,一路走来,沿途美景让他目不暇接。
走进某边防团新建成的大礼堂,娱乐健身、电影放映等设备应有尽有,这不禁勾起丁松的回忆。回忆多年前的军营生活,他最难忘的还要数和战友一起修建老式礼堂的日子。
当年,为节省建设经费,丁松所在连队承担起团机关楼和大礼堂的建设任务。
那年冬天,天寒地冻,山谷的风像刀割一样刮得人脸生疼,协古河沿岸早早就结起了薄冰。修建礼堂缺少木材,把对面山上的木料运到营区,需要蹚过冰河。面对艰苦的任务,“张福林班”主动请缨打头阵。
1951年12月,部队进军西藏途中,在雀儿山担任开凿花岗岩地段主攻任务的张福林,发现准备装药的炮眼有问题,连忙检修,不料被一块大石头砸中,壮烈牺牲。此后,一茬又一茬的“张福林班”官兵,继承和发扬张福林精神,在雪域边关扎根奉献。
“‘张福林班’官兵一直都有啃硬骨头的狠劲。”身处英雄集体,丁松有切身体会。那次搬运木材,在冰冷的河水中人均一天来回几十趟,时任班长陈世林心疼战友,为减少大家蹚水次数,自己来回过河接应战友。几天下来,木材备足了,陈世林却累倒了,后来还落下严重的风湿关节病。
“当时的日子可真苦,但是全班都很团结,大家像亲兄弟一样。”说起战友情,丁松的泪水在眼眶里不停地打转。当兵第二年,丁松就因表现突出光荣入党,并荣立个人三等功。1982年,由于家庭原因,丁松含泪脱下心爱的军装回到地方工作。
几经辗转,“张福林班”现驻扎在3197哨所。哨所官兵坚守苦寒之地,坚持观察执勤,屡创佳绩。
“你们辛苦了,有机会再来看你们。”临走前,老兵们向官兵敬了一个军礼。年轻的官兵齐声回答:“请老兵放心,我们一定坚守哨位,为祖国贡献青春!”新老两代边防军人的对话响彻河谷、温暖雪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