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战史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明代前期的陆海并重战略


■熊剑平

南京市郑和宝船遗址公园

明成祖朱棣在夺得皇位后,一度抛弃洪武年间的“固守疆宇”战略,改而推进陆海并重战略。朱棣不仅对蒙古采取进攻态势,同时积极促成郑和远下西洋。这一大幅度改弦易辙,使得战略方针变得激进,对明代历史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政推出

朱元璋封朱棣为燕王,是希望倚仗他镇守北疆。没想到在明惠帝朱允炆继承皇位后,手握重兵的朱棣以“靖难”为名举兵南下,夺取皇位。即位后,朱棣继续加强中央集权。与朱允炆相比,朱棣的削藩手段更加高明,效果更好,从根本上改变了明初藩王权力过大的局面。

为进一步稳固政权,朱棣下令将北京改造成大明的新都城,对北京进行重新规划和建设,并对政治、军事等各项制度进行大幅度调整,在北京建立起新的政治中心和权力中心。通过迁都,朱棣得以对自己经营多年的大本营继续进行巩固,并有利于保护北方边境、征讨蒙元。迁都后,明朝长期实行“两京制”:“立两京,置郊社宗庙,创建宫室。”南京作为另外一个行政中心得到保留,但地位已远不如从前。

对于军事体制,朱棣也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将原驻扎在南京的卫纷纷调往北方:

命兵部以孝陵、济川、广洋、水军、左右、江阴、横海、天策、英武、飞熊、广武、应天等卫留守南京,神策、镇南、骁骑、沈阳、虎贲、豹韬、龙骧、鹰扬、兴武、龙虎、武德、和阳、潘阳右等卫调守北京。

他同时将自己的嫡系部队提升为亲军,使得拱卫京师的军事力量得到极大加强,驻扎北京的京卫就此成为规模最大和最为精锐的部队。

北伐亲征

与明太祖朱元璋“以海外诸夷多诈,绝其往来”的态度不同,明成祖朱棣基本上以“四海一家”的态度对待邻国,但对北方的蒙元残余势力,朱棣则发起积极进攻,态度十分强硬。

为加强北部边境防御体系的构建,朱棣改变了洪武年间以来坚持的固守之策,转而采取积极的进攻态势,对蒙元大举展开北伐,消除其对朱明王朝的威胁。从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到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朱棣在14年内先后5次亲率大军北征蒙古,创下帝王御驾亲征的纪录。亲征漠北虽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但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蒙古贵族势力的抬头,阻止其南下侵扰,维护了边境安宁。至少在一段时间内,北征震慑和瓦解了蒙古各部,令其不敢轻易南下。

海洋战略

永乐年间,倭寇入侵次数相较洪武年间有明显下降,这与朱棣实施的海洋战略密不可分。朱棣曾多次下达加强沿海戒备的命令,经常派水军出海巡逻,同时下令加强海防建设,这些措施都卓有成效。在积极的海洋战略指导下,朱棣组建大规模的远洋舰队,派遣郑和作为使者,多次出使西洋。

明代所称西洋,大抵是指南海以西的海洋及沿海诸地,包括郑和下西洋所到的今印度洋至波斯湾、北非红海一带。永乐年间,明廷的海外交往明显更加频繁。朱棣为提高自己的威望,宣扬国威,同时也因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不断地派遣使者出境,郑和就是这些使者中的佼佼者。郑和先后7次出使西洋,声势较盛、影响较大的是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和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的4次出海。

郑和在不到20年中,多次成功跨越大洋,将明帝国的声威远播到海外。郑和下西洋与朱棣积极主动的对外战略一致,与其南征北伐的军事行动也极为合拍。下西洋的活动标志着明朝海禁政策的松动,显示出明朝的海洋政策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因此,这一时期被视为中国海洋事业的“全盛时期”。在此期间,船队虽说也曾在交涉中与海外诸国发生矛盾并使用武力,但更多是遵循“厚往薄来”原则。这无疑促进了西洋各国的经济交流,也由此“刺激了区域商业的扩张”。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