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党授予的最高荣誉,我一定要到现场来领。”101岁的红军老战士郭瑞祥不顾家人劝阻,从大连赶往北京。
身着绿军装,坐在轮椅上的郭瑞祥,接受了习主席亲自授予的“七一勋章”。
在29位“七一勋章”获得者中,郭瑞祥是党龄最长的一位,在党84年。
年少立下报国之志
年少时,在河北乡间私塾读书的郭瑞祥,受进步同学影响接触了共产主义思想。早年父亲被地主残害的惨痛经历,让郭瑞祥对这种反对剥削和压迫的先进思想产生了共鸣。
16岁那年,郭瑞祥投身革命。1937年3月,郭瑞祥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一生跟党走,从未有过动摇。七七事变爆发后,他在复杂险恶的环境中从事地下工作,收集了大量情报,同时负责发展党员等工作。
一次,秘密行动遭到破坏。郭瑞祥的上级遇害,他也随时有生命危险,党组织成员一时分散隐蔽。危险过去后,郭瑞祥觉得“不能任由队伍就这样散了,必须重建队伍、发展力量”。于是,他开始秘密联络老党员和周边村子的热血青年。1939年,他发动40多名青年加入八路军。此后,郭瑞祥先后参加大小战役战斗10余次,出生入死,屡立战功。
1940年5月,在鲁西南一个叫肖渠的地方,日军兵分两路发起进攻。
“战斗非常激烈,战友的鲜血染红了沟沟峁峁。”时任新三旅八团一营一连指导员的郭瑞祥,带领一个排迂回到日军后方实行突袭。
尽管已经过去80多年,郭瑞祥对当年的战斗细节仍然记忆如昨:“我命令战士架起机枪向日军扫射,日军围墙里的一批战马受到枪声惊吓,纷纷跳墙逃走了。”
“当时留守的日军连死带逃,我们乘胜追击,缴获了十几匹日本战马、一批骑兵步枪和一挺歪把子机枪,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郭瑞祥回忆。
机智果断力挽危局
1946年秋,郭瑞祥担任冀鲁豫五分区东明县独立营政治委员。东明县独立营原本是地方武装,副营长和一连长加入我军后不良习气一直没有改掉。郭瑞祥反复给他们做思想工作,耐心讲解我军的宗旨、党的纪律,讲明军队组织纪律的重要性。同时,他狠抓部队党组织建设,出色完成部队整编任务。
同年,郭瑞祥所在部队在歼灭一股顽敌时,由于消息泄露,被增援的敌军包围。战斗从拂晓打到天黑,战士们水米未进,士气有些低落。关键时刻,郭瑞祥组织党员干部和积极分子成立突击组。他一手持驳壳枪,一手紧握马刀,率先冲了上去,带领战友一鼓作气击溃敌军。
渡江战役后,郭瑞祥所在的二野五兵团西进贵州,开展剿匪战斗。1950年初,他负责对起义部队进行教育,宣传党的政策及我军的方针,在随时可能发生反叛暴动的情况下,完成了对官兵的改造,并很快把他们分编到了我军部队,充实了我军力量。
艰苦奋斗永葆本色
1979年,郭瑞祥从贵州省都匀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岗位离休。
走进郭瑞祥的家,最醒目的就是客厅的大书柜,里面装满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理论书籍。
“父亲认为只有坚持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才能始终紧跟时代不掉队。”四女儿郭惠丽说,父亲对国家大事非常关心。只要身体允许,每天都会读书看报。
离休多年,郭瑞祥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衣服破了,都是自己缝补。“我们小时候背的书包,就是父亲用旧军雨衣做的。”郭惠丽回忆,父亲有一件穿了十多年的羊毛衫,袖子破了也舍不得丢掉,剪掉袖子后改成背心继续穿。
“父亲的一言一行,我们耳濡目染。”郭惠丽说,家中6个兄妹有5个当过兵,转业、复员到地方后都是普通的工作人员。“永远不给党和国家添麻烦,努力学习,艰苦奋斗,没有共产党员克服不了的困难。这就是父亲给我们立下的家训。”
闲暇时,郭瑞祥会把获得的奖章、勋章拿出来擦拭。“我要时刻擦拭共产党员的‘初心’,不让它沾染一丝‘尘埃’。”郭瑞祥说。
本文照片由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