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徐州凤凰山东麓,淮海战役纪念馆巍然矗立。纪念馆门前,有一座雕塑:一个戴花披绸的独轮车车轮;纪念馆内,陈列着一件国家一级文物:一根长约一米的竹竿。竹竿的主人名叫唐和恩,是当年支前民工中的一员。竹竿上写满密密麻麻的地名,记录了跨越多省、行程2500余公里的支前路线。目睹此景此物,我的脑海里不觉又浮现起当年浩浩荡荡百万支前大军的身影,耳畔回响着“吱呀吱呀”的独轮车声。
70多年前的淮海战役中,广大群众运送不计其数的粮食和弹药物资,大部分由支前民工以人背、肩挑、车推等方式完成,共出动推车超过88万辆、挑担35.5万副、支前民工543万人。在这场战略决战之中,仅65天,蒋介石80万精锐之师就被消灭55.5万。欣闻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捷报,万里之外的斯大林在记事本上这样写道:“60万战胜80万,奇迹,真是奇迹!”
这一奇迹是谁创造的?人民!是人民“用车轮碾出了一个战争神话”。正如一首《独轮手推车》诗中所描绘的:“推过泥土,推过粪肥,推过含羞的婆娘、水灵灵的儿女;推过粮食,推过炮弹,推过受伤的战士、新中国的黎明……”
陈毅元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一语道出胜利的真谛。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在我军94年的风雨征程中,是人民的乳汁养育了我们,是人民的支持使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在中央苏区,人民群众慷慨解囊、倾其所有,最后一碗饭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缝军装;万里长征途中,各族群众为红军带路、帮红军渡河、救治收留红军伤员;抗日战争期间,“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歌谣在抗日根据地广为流传;转战陕北期间,由于人民群众的支援,敌人始终找不到我们的踪迹,而我们对敌人的行踪却了如指掌;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全国上下同仇敌忾,人民群众踊跃捐款、捐物、捐大炮、捐飞机……
大庆不忘功臣,盛典褒奖英雄。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党中央将“七一勋章”这个党内最高荣誉授予为党和人民作出杰出贡献的共产党员,其中有一位叫马毛姐的86岁老人。当年在渡江战役中送部队过江时,马毛姐面对危险毫不畏惧,手臂负伤仍冲锋在前,获得“一等渡江功臣”荣誉称号。当年,19岁的颜红英也是一位渡江勇士。那天,她和父亲、妹妹冒着枪林弹雨,划船送解放军渡江。弹片擦破了她的脸颊,满脸是血的她仍不停地划桨,坚持把大军送过江……一幅《我送亲人过大江》的照片,记录下这名梳着大辫子的姑娘的身影,拍摄时间是1949年4月22日。第二天,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毛泽东同志得知胜利喜讯后,挥毫写下《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讴歌党和人民的胜利,揭示“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历史规律。
树高千尺不忘根。2020年8月,习主席参观了渡江战役纪念馆,重温那段革命历史后强调:“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能够站住脚、扎下根,淮海战役能够势如破竹,百万雄师过大江能够气吞万里如虎,根本原因是我们党同人民一条心、军民团结如一人。”
“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人民群众的伟力,成就了人民战争的胜利。淮海战役纪念馆的工作人员曾回访几位当年的支前民工:“是什么原因让人民群众义无反顾选择支前,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他们争先恐后地作答:“解放军尊重咱们,亲切地叫我小兄弟”“他们在部队休整时,还帮我家挑水扫地”“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纪律严明”……质朴的话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人心换人心,玛瑙兑黄金。谁为群众赴汤蹈火,群众就会舍命护谁;谁把群众的利益顶在头上,群众就把谁装在心里。来自人民、为了人民,始终与人民血肉相连、生死与共,是人民军队的制胜之本、力量之源。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我们党的初心和恒心,也是人民军队的初心和恒心。我们党和军队的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军队跟着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就是人民的心,为的就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只要我们始终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以真挚的人民情怀滋养初心、以不变的本色作风践行初心,就能使人民这个“江山”更稳固、使人民这个“靠山”更牢固,在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征程上书写新的荣光。
“独轮车啊,今天我在纪念碑的浮雕上见到你,吱呀吱呀,你的那支唱不完的歌,依然飘在耳际。你刻在淮海大地上的车辙,大书着:‘人民——胜利!’”心中铭记车轮滚滚的支前大军的身影,耳畔常响“吱呀吱呀”的独轮车声,我们就会如种子那样,在人民的土壤里获得丰富的滋养、平添无穷的力量,信心百倍、精神抖擞地向前、向前、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