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到镇武装部报名了,希望能顺利通过体检、政治考核,到军营建功立业,为俺村争取更大的光荣!”7月9日,烟台职业学院应届毕业生张雪亭,回到家乡山东省高唐县赵寨子镇北街村的第一件事就是报名应征。他也是继上半年入伍的大学生徐奎壮之后,该村今年报名参军的第二个大学生。
张雪亭所在的北街村,村子不大、人口不多,这些年先后向部队输送了84名优秀青年,涌现出7对父子兵,村里的“退役军人风采墙”和一块块熠熠生辉的“光荣之家”牌匾更成为独特的风景线。该村还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报国村”。
北街村青年之所以积极参军,与当年八路军驻村时留下的优良传统密不可分。1938年1月,陈赓将军率领386旅及115师一部曾在北街村驻扎。八路军严明的纪律和优良的作风,给北街村村民留下深远影响。1947年,冀鲁豫解放区号召青年积极参军,保卫胜利果实,当时不足400人的北街村就有30人入伍。新中国成立后,该村继承和发扬参军报国的优良传统,当兵光荣、军属光荣早已成为村民的共识。
在红色传统的熏陶下,北街村现有12名青年在部队服役,他们发扬吃苦耐劳、勇于争先的精神,多次在部队立功受奖。徐奎建在海拔5000多米的青藏高原服役16年,无怨无悔;王玉贵、徐宝成分别在新疆和云南服役,多次参与重要演习任务……
随着“报国村”的名字越叫越响,他们还将参军报国的红色传统写入村规民约,积极邀请退役军人给党员群众做讲座,并建起红色文化展览馆,引导村民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先烈遗志。在北街村的带动下,高唐县掀起一股参军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