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长城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一片丹心映碧海


■李 仲

发生在1958年的“八·二四”海战,是新中国成立10周年献礼影片《海鹰》讴歌的英雄故事,是入选《新中国海战档案》一书的经典战例,亦是李茂勤老人难忘的人生记忆。

1958年8月24日夜,我海军在金门料罗湾外海,以小型鱼雷艇击沉国民党军用坦克登陆舰改装的“台生”号大型运输船,重创“中海”号坦克登陆舰,取得炮击封锁金门时的“八·二四”海战的胜利。影片《海鹰》中,轮机长刘涛英勇牺牲。而现实中的175号鱼雷艇轮机长李茂勤,则跨过了鬼门关,返回祖国大陆。李茂勤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八·二四”海战中荣立一等功。如今,老英雄就生活在美丽的青岛市,生活在他魂牵梦萦的大海边。

“七一”前夕,佩戴上“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的李茂勤,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又一次与来访的社区工作人员一同走入岁月深处的“八·二四”海战。英雄迟暮,壮心不已。让李茂勤最为感怀的,不是他们冒着敌舰的炮火、驾驶鱼雷艇抵近攻击的激战,而是他们的“生死漂流”。那是鱼雷艇被击伤沉没后的绝境坚守,是对党、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坚守。

1958年8月24日夜,英雄的175号鱼雷艇中弹遇险,沉入海底。落海的李茂勤和战友泪别鱼雷艇,准备游回大陆。他们距离金门岛大约18海里,距离大陆有20多海里。大陆在何方?好在那天夜空没有密布的乌云,可以靠月亮和星星判断出大致的方向。在指导员周方顺和艇长徐凤鸣的带领下,艇员们组成3个梯队游向茫茫归途。

汹涌的潮水肆无忌惮地冲击着他们,队形很快散乱,徐凤鸣赶紧照料体质较弱的黄忠义,鼓励他说:“只要我在,一定把你带回去!”但一艘敌舰如野兽般冲向他俩,徐凤鸣用尽气力将黄忠义推离敌舰的航道,自己却被螺旋桨击中,一腔热血洒在硝烟未散的海疆。徐凤鸣不到30岁,人品极好,战前回老家探亲,刚迈进家门就看到部队发来的战备电报,只能匆匆告别亲人,又独自踏上归途。每当提及徐艇长,李茂勤和战友都唏嘘不已。特别是黄忠义,他最不愿看的电影就是《海鹰》,一想到影片中的艇长精神抖擞地返回了部队,心里就不是滋味,忍不住潸然泪下。

次日白天,李茂勤和周方顺、季德山、赵庆福、尤志民4位战友幸运地重逢,朦朦胧胧的大陆也进入大家的视线。胜利似乎就在眼前,大家都很兴奋,加快了游速。可是游着游着竟发现,不仅没靠近大陆,反而越来越远了,他们突然明白,这是在落潮。望着天上掠过的海鸟,他们恨不能也长出一双翅膀,早日飞回大陆,飞回自己的艇队。

175号,你在哪里?我军出动舰艇和飞机在激战的海域搜寻,但都因鱼雷艇沉没、落水人员目标太小而一直无果。眼看着我军舰艇和飞机逐渐远去,每个人心中都很懊恼。此时,信心比什么都重要。在翻滚的波浪中,周方顺不时呼叫每一个名字,提醒大家尽量靠拢,千万别被风浪打散,并给大家鼓劲:“坚持住啊,坚持就是胜利!”

夜幕再次降临,信念坚定的5位勇士没有畏惧死亡,漂游沉浮中激荡着英雄气概。长时间未进食,加上低温海水的浸泡,导致鱼雷副业务长尤志民胃病发作。持续的胃痉挛让他疼痛难忍,大家轮流上前解开救生衣抱紧他,想给他暖胃减轻痛苦。李茂勤至今仍记得尤志民对枪炮兵赵庆福最后说的话:他存了240元钱在大队,如果赵庆福能回去就帮他取出来,上交40元团费,剩下的200元寄给他母亲和媳妇。此后,大家也都筋疲力尽,进入半昏迷状态,等再清醒过来,已不见尤志民的踪影。

大概在后半夜,李茂勤昏昏沉沉间听见有人说话。过一会儿,就觉得有人在拨弄他。他睁开眼一看不认识,马上意识到可能是敌人,宁死也不能当俘虏啊,于是就大叫:“我不上去,我不上去!”后来,他被人硬拽上一条舢板,然后被送上一艘帆船。上船后,李茂勤又看到了周方顺、季德山和赵庆福。原来,孤身一人的周方顺当晚发现一艘渔船,几经周折被船员搭救,确认是大陆渔船后,带着这艘船最终搜寻到战友。

1958年8月26日下午,渔船返回福建惠安的一个小渔港。在那里,他们又和被其他渔船救回的黄忠义重逢。九死一生的5位战友相互凝视,不禁泪如泉涌。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在那波涛汹涌的海上,还有他们未归的战友啊。

徐艇长的舍己救人,尤志民的亲情留恋,战友们的团结互助、向死而生……串成了李茂勤的“生死漂流”记忆,成为鲜活的党史、军史故事,鼓舞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今天,当再次聆听老英雄的讲述,不仅对英雄充满崇敬,还有更多感受拨动心弦。一位位英雄老去,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李茂勤的外孙也接过革命的枪,成为一名海军战士。当年的鱼雷艇早已退出战斗序列,但永远不变的是传承!“七一”前夕,象征精神不息的长明火,在青岛海军英雄广场点燃。忠诚无畏、英勇善战、向海图强,已融入人民海军官兵的血脉,沿着走向深蓝的航迹奔向远海大洋。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