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论坛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善用心理学培育战斗精神


■刘含钰

血性无敌,战无不胜。军人要有血性,血性就是战斗精神,核心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习主席多次强调,“无论什么时候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都不能丢。”战斗精神是一种由信念、情感、意志、行为等融合升华后的内在力量,是战争领域各种精神现象和军队在战时各种精神品质的综合,兼具思想和心理特征。注重用心理学培育战斗精神,是战斗精神培育的新途径,是激发战斗精神的内驱力。

注重用需要层次原理培育战斗精神。需要层次理论是心理学著名理论,它将人的需要划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关系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5个层次。这些需要相互交织影响,在某一时期某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根据需要层次理论,生理和安全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物质条件是满足这一需要的基础,其被满足的程度直接影响个体精神状态。追求生存与安全是人的本能。实践证明,当官兵的作战任务与这种求生本能相一致时,就会迸发出强大的战斗精神力量。正如《孙子兵法》所言,“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归属关系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人的更高级需要,主要通过与他人和社会发生联系而获得。为此,应努力在营造团结和谐的内部关系上下功夫,在解决官兵后顾之忧上下功夫,在保持鱼水情深的军民关系上下功夫,不断强化荣誉激励,在培养和激发官兵荣誉感中满足官兵实现自我的需要,以激发鼓舞战斗精神。

注重用态度改变原理培育战斗精神。态度是指人们对一定对象较一贯、较固定的综合性心理反应倾向。它是由认知、情感及意向的综合作用而形成。态度一经形成,便表现出一定的方向性和强度。心理学态度改变原理强调,态度改变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劝说者、沟通信息、接收者和情境因素4个方面的要素。培育官兵战斗精神,就要帮助官兵端正备战打仗的态度,使他们从认知和行为上向打仗聚焦、向备战用力。用态度改变理论培育战斗精神,首先要增强指挥员的权威性和感召力,这是因为官兵能否自觉自愿地接受指挥员的教育,与指挥员的影响力有密切关系。指挥员只有自身具备血性胆气并以身作则,方能树立权威,感化感染下属。其次要做好对培育战斗精神意义的阐释。官兵态度的改变,与要接受观念的科学性、先进性有着较为直接的关系。要引导官兵树牢一切为打赢的意识,科学地诠释执行战备、作战任务以及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巨大意义,突出战争正义性教育,传承好我军优良传统,坚定敢打必胜信心,综合分析战争制胜因素,为打硬仗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再次要营造“集体规定”的战斗精神环境。实验证明,“集体规定”比个别劝说要有助于人们态度的改变。符合战斗精神的“集体规定”一旦形成,不仅表现为大家对一些符合战斗精神的原则一致遵从,且表现为形成一致性的隐性行为规范。强化官兵尚武精神、打造战斗化营区环境、营造积极的官兵关系,这些都有助于官兵态度的改变,有助于战斗精神的形成与提升。

注重用个体差异原理培育战斗精神。个体差异是指个人在人格、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由于先天素质的不同,加之成长环境、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差异,每个人的心理活动过程都表现出其独特的风格。不同的个性气质,会使官兵对同一件事具有不同的反应烈度。只有精准掌握每名官兵的个性心理特征,才能增强战斗精神培育的针对性。要善于区别对待,因人施育。例如对脾气急躁,好争论、易冲动的官兵,可使用激将法激发他们的斗志;对胆量小的官兵,应给予更多的活动机会与任务,使他们在完成任务中磨炼战斗意志;对心理敏感的官兵,应多加鼓励,肯定成绩,留给他们足够的思考和作出反应的时间;对抑郁质的人,则要多体贴关心,避免公开责备和太强烈的刺激,对他们微小的进步及时给予充分肯定,以鼓起他们前进的勇气和信心。同时,还要通过实战化的训练环境、训练课目、训练手段,提高官兵面对高压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在急难险重任务锤炼中注重把心理意志训练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与考评标准,促使符合战斗精神的行为习惯化,进而促进战斗精神的培育。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