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生,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两本账:一本是组织给予我的‘荣誉账’,一本是我自己记下的‘缺点错误账’。‘荣誉账’是对我的激励和鞭策,‘缺点错误账’可以督促自己警钟长鸣、不断进步。”
仲夏,记者在湖北省军区武汉第18离退休老干部休养所,见到原武汉军区空军司令部机要处处长刘忠信。尽管已89岁高龄,但谈及当年的革命往事,老人思路依然清晰。
从青丝到银发,从壮士到暮年,刘忠信始终坚持以记“账本”的形式警醒自己、改造自己、提升自己。
这一记,就是70年。
政治账——
工作没有立场、不坚持原则,不行
在记者采访过的老干部中,刘忠信是最特别的一位。作为一名参加革命72年、屡立战功的老党员,刘忠信讲述自己光荣战绩时只言片语,而说起走麦城的经历,却认真细致。
在刘忠信家中,他向记者展示了留存近70年的账本,里面除了简单地记录他参加革命工作以来所获得的各种荣誉外,绝大部分笔墨用于详细记录工作中的失误以及同志们对他提出的批评与期许。纸张已褪色发黄,但上面的字迹工整有力,让人感叹。
刘忠信找出一张发黄的信纸,告诉记者,这上面有他记的第一笔账。
这张信纸是一份组织对刘忠信的鉴定,尽管岁月让纸张变得破皱不堪,上面的字迹仍依稀可辨:“刘忠信同志工作大胆,经得起批评,能深入群众和战士打成一片,起到榜样作用,但政治上比较幼稚,对政策认识不太明确,初到连队上,对旧军官的借酒骂士兵一事没有正确处理,经指出后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
70年过去了,谈及此事,刘忠信依然懊悔不已。
1950年1月10日,时任西北军政大学四大队二队区队长的刘忠信,参与改造投降起义的国民党部队。因工作出色,党组织准备发展他为共产党员。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出了一件事。
一天,一名起义的旧军官酒后与士兵发生争吵,说了很多伤害士兵的话。作为连军事代表,刘忠信当时觉得旧军官是酒后失言,就没有旗帜鲜明地批评他。上级知道后,对刘忠信进行了严肃处理,将他的入党考察期延长3个月。
自己也是穷苦出身,当过佣人、清洁工,当初为了反抗旧社会的压迫才投身革命,为什么当士兵受欺压时,自己却没站出来进行制止?说到底还是政治原则性不强。
痛定思痛。从那以后,刘忠信给自己做了一个缺点错误账本,并把组织鉴定贴在上面,时刻警醒自己决不能再犯类似的错误,督促自己改正缺点。
“工作没有立场、不坚持原则,不行!”从此,对于缺点错误,不论原因,不论大小,一律上账。70年过去了,账本换了一本又一本,刘忠信的党性觉悟也在一天天地提高。
工作账——
共产党员就应该迎难而上
1932年出生的刘忠信,小时候家里穷,读完小学就辍学了。
1951年,刘忠信被调至原西南军区空军司令部机要处从事机要工作,因为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在处理文件时常常写错字。短时间内补上文化短板,并非易事,这让刘忠信感到巨大的压力。
一次,刘忠信在办理文件时写错了一个字,遭到领导批评:“如果现在是在打仗,机要工作人员写错一个字,可能会酿成大错。”刘忠信产生畏难情绪,找到时任科长牛金鄂提出换个岗位。
“你还是不是共产党员?共产党员怎么连这点困难都克服不了?”牛金鄂的一席话,令刘忠信脸上一阵红一阵白。“是啊,共产党员连死都不怕,还怕多认几个字吗!”
卸掉思想包袱,刘忠信又拿出了攻山头的劲头。为克服文化短板,他上夜校补习。第一次摸底考试数学只考了十几分,他虚心向老师、同学请教,成绩终于也从不及格变成优秀。
可问题也随之而来。刘忠信因为晚上加班、上夜校,有时精力跟不上,影响了白天的工作。牛金鄂发现后立刻指出了他的问题。
刘忠信把批评记在账本上,调整作息时间,加强身体锻炼,提高工作效率。很快,他就成了机要处的骨干,还当上了台长。之后,他将自己的记账纠错法运用到业务管理中,把每名机要员处理文件时易犯的差错逐一列出,找出规律和对策,再挨个“消灭”。
在账本上,刘忠信用红笔记下了这段时间自己的提升轨迹:1953年10月至1954年3月23日,5个月23天没出错;1954年7月16日至1954年8月30日,一个半月零差错。
品德账——
骄傲自满使人落后
1953年,由于工作突出,年仅21岁的刘忠信被原西南军区空军司令部任命为机要处机要二科某台台长,加上多次立功,骄傲自满情绪渐生,做事也没有以往那么谨慎、细致。
因为一个小本子,工作上一帆风顺的刘忠信跌入低谷。
一次,刘忠信和一位新来的同事张秉勋将值班床从机要处搬到管理处。途中,张秉勋见放在床上的登记本要滑落,就问他:“能不能先把本子放到路边的树枝上,回来时再拿?”
考虑到管理处就在马路对面,刘忠信同意了。谁知登记本被另一名同事捡到,并交给了上级。
按规定,登记本必须由机要人员随身携带。事情看似不大,但性质严重。领导在大会上批评刘忠信是个“带黑点的模范”,当场给了他处分。
事后的分析会上,有人给他提出批评:自从当了台长,与同志们说话“官味”有点浓,在同志们心中的威信也随之下降。刘忠信这才意识到自己犯了骄傲自满的毛病,他当即把这些批评记在本子上。
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品德修养的改造——这是刘忠信给自己立的一个规矩。
当年,刘忠信从机要学校毕业,被定为正排级干部。但入学之前,他已是副连级。
“从副连级变为排级,这件事,您怎么看?”记者问。
“要说当时完全没有想法,那是假的。”刘忠信说,当年毕业分配,大多被平级使用,少数人提了级,像他这样被调低级别的人,少之又少!“当时,心里确实产生挫败感!”
但刘忠信同时也告诫自己,作为一名党员,服从组织安排是第一位的,“与那些牺牲的战友相比,我还能继续为革命工作,就很幸福了,不应该为职级降了就心生抱怨”。
刘忠信把满腔热情投入到工作中,获得了多个荣誉。一直到1955年12月,才被任命为原武汉军区空军司令部机要处副连级助理员,但他始终坦然面对,毫无怨言。
荣誉账——
一辈子自我改造就是最大的荣誉
刘忠信一生有过很多“高光”时刻:
1955年3月,出席空军首届英雄模范功臣代表大会,受到朱德和粟裕接见。
1960年7月,被推选为全军机要工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代表,受到多位元帅接见。
1964年3月,刘忠信因工作成绩十分突出,被评为“会出点子、会写文章、会办事情”的“三会”干部,受到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荣誉,一切荣誉归于党。”他对于荣誉的记录很是“吝啬”,舍不得多花笔墨,记录失误时却很大方,账本上出现的高频词也是“失误”“问题”“缺点”等词语。
刘忠信不光自己坚持改造思想,也把它作为一种家风要求子女传承。受他的影响,刘忠信的3名子女及配偶,均加入了党组织。3位孙辈后代中,也有2人成为共产党员。
刘忠信的儿子刘钢铸,是武汉大学化学化工研究所退休研究员。他说:“勇于接受批评,善于改正错误,不断改造自己的思想,是我爸爸最大的优点。爸爸常对我们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可能犯错。犯了错不可怕,关键是要正确对待自己所犯的错误。”
1987年离休后,刘忠信被安排在干休所安度晚年。为发挥余热,在大家推选下,他先后担任干休所文体队队长、第四党支部书记、管委会主任,义务为干休所居民服务至今。
尽管已有70年党龄,但刘忠信认为,自己的思想觉悟还有待提高。他之所以不怕麻烦地记账,特别是记“失误账”,就是为了让自己做到“头脑清醒,有错即改,知错就改”。
记者采访刘忠信时,刚好碰到几名年轻人过来向他反映单位绿化情况和提一些建议。在问明缘由之后,刘忠信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对方的诉求记在本子上,并写下自己的想法:“不要板着面孔与年轻人说话。对年轻人提出的事项,需速办,不能拖。”
“我这一辈子只做一篇文章:怎样做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刘忠信说,目前,他在努力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与社会主义发展史。他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为党工作到老,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与时俱进,永远做一名优秀的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