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军旅作家王树增的长篇纪实文学《朝鲜战争》,依然多次热泪盈眶,深受震撼。
《朝鲜战争》以优美冷峻的文字、磅礴大气的风格,再现了那场战争及战争中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那场在朝鲜半岛上爆发的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参战国最多、死伤人数最多的一场战争。在那块“世界上最不适宜大兵团作战”的地区,武器装备极其悬殊的交战双方构筑了世界战争史上最复杂的工事。跨洋过海登陆朝鲜半岛的美军,实施了将这块土地变成“世界上最没用的地方”的轰炸;而为保家卫国奔赴朝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用生命进行了感天动地的殊死战斗。
朝鲜的冬天零下二三十摄氏度,志愿军穿着单薄的衣裳,冻得手和枪粘连在一起。他们愣是用参差不齐的土装备,对抗“联合国军”的飞机大炮;用两条腿翻山越岭、迂回穿插,和“联合国军”的汽车、坦克比速度;用趴冰卧雪、炒面就雪,来抵抗有鸭绒睡袋、咖啡牛排的敌人。他们常常自带粮弹,在战斗中耗光后,只能忍饥挨饿,遇敌只能用石头和身体去抵抗。
第五次战役中,东线战场上因穿插过远和组织协调失误而被包围的60军180师,在弹尽粮绝、分散突围时,有一支伤病队伍,“在一条山沟里,他们被美军的坦克堵截,美军残酷地向挤满中国官兵的山沟开炮,然后进行坦克碾压。这些中国官兵虽然没有了任何还击能力,但是只要不被打倒,他们就反抗,他们反抗的唯一方法就是奔跑,就是不把双手举起来。”这些羸弱而坚强的士兵,即使战事失利,勇士之心不息。
生动地记述一场战争的历史很重要,深刻地记述战争中一个民族精神的历史更重要。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停战那天,一名志愿军小战士奉命往前沿阵地送命令。炮火变得异常猛烈,他奔跑着、躲避着,多次被炮弹掀起的泥土掩埋。就要到阵地时,他被炸倒,醒来时发现自己的一只脚齐踝而断。他开始往阵地爬,一只手抱着自己的断脚。当爬上阵地时已是黄昏。小战士从胸前掏出命令,上面写着:今晚22时正式停战,届时不准射出一枪一炮。指挥员把小战士抱起来,哭着大喊:“来个人把他背下去!不准让他死!”
作者在书中这样写道:“我不知道世界上是否还有过这样的士兵。他们值得让今天的中国人和中国军人知道,知道生命能够拥有多么光辉的力量,知道生命在被敌人的炸弹、炮弹、子弹甚至刺刀戕害的那一瞬间竟能够如此英勇不屈。”
停战协议正式生效后,彭德怀走上了还冒着硝烟的前沿阵地。几个小时前,这里还在战斗。一队担架抬着中国士兵的遗体走下来,彭德怀掀开每一个担架上覆盖着的白布,渐渐地,他的眼睛里充满泪花。他哽咽地说:“就差几个小时,他们这么年轻……把他们的名字记下来,掩埋好,立上个牌子……”
即使时光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了英勇战斗的志愿军战士,依然值得我们为他们动人的生命故事而歌而泣。他们曾一波倒下第二波跨过尸体继续冲锋坚持战斗到最后一个人,他们曾一个接一个地用身体滚过雷区为部队开路……每一个士兵都那么年轻却牺牲得惊天动地,他们值得让今天生活在和平与幸福中的所有中国人记住。诗人莱蒙托夫说过:“英雄不是点燃的蜡烛,而是一束纯净的阳光。蜡烛有燃尽的时候,而英雄的精神将会永存。”志愿军战士的精神不朽,他们永远是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