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典
《百战奇略》书战篇原文为:凡与敌对垒,不可令军士通家书,亲戚往来,恐言语不一,众心疑惑。法(出处不详)曰:“信问通,则心有所恐;亲戚往来,则心有所恋。”
书战篇大致内容为,与敌对峙时,应严禁官兵同家人通信往来,防止因信中说法不一而导致军心动摇、思想疑惑。诚如兵法所说:“与家人通信,容易让士兵产生畏敌怯战心理;与亲戚往来,容易让士兵因思乡而产生厌战情绪。”
战 例
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屯兵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城)。东吴将领吕蒙趁关羽后方空虚,带领部下扮作商人“白衣渡江”,偷袭并占领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南郡(今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占据两城后,吕蒙明令禁止士兵侵扰百姓,对百姓加以慰问和救济。吕蒙还着重优待关羽军中将士的亲属,并允许他们同关羽军中将士通信,以达到劝降的效果。这极大地瓦解了蜀军斗志,使关羽部众军心涣散。
1948年10月5日至1949年4月24日,徐向前指挥所部华北军区第一兵团等部队共8万余人,对国民党军太原绥靖公署下辖部队10万余人发起攻击。战役期间,中央军委出于战略全局需要,电令缓攻太原。于是我军在包围太原城的基础上,对敌展开政治攻势,有效削弱敌方兵力,着力瓦解敌方意志,最终确保了太原的胜利解放。
计谋分析
防敌攻心。书战旨在阐明,战时应禁止将士与亲友通信往来,以防止敌方利用己方书信进行策反或窃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封战时家书,无论对身处战场的将士,还是对远在后方的亲人,都具有极重的分量。需要认清的是,战时家书对军心士气具有利弊两面作用。有利的一面是,战时家书能够打消将士对远方亲人的牵挂,坚定奋勇克敌、胜利凯旋的信念;不利的一面是,战时家书如未得到有效管控,被敌方截获或利用,不仅会造成失泄密问题,还可能对临战将士的战斗意志产生负面影响,造成军心动荡、士气衰减。在公安、南郡两城被吕蒙所占后,关羽带兵回击。在行军途中,他没有及时断绝部属同城中亲人的书信往来。部属在得知亲人相安无事、待遇优渥之后,无心再战、纷纷主动投降。
运用书战之法,需及时有效地组织通信管制。太原战役中,我军在广泛开展战时政治工作的过程中,连续颁布多项关于战时通信问题的纪律规定,用于明确官兵战时家书与通信保密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结合“十天严整纪律”等活动,我军进一步严控官兵通信往来,严格规范我军官兵的战时通信活动,确保我方军心士气稳定,有效防范敌方策反与窃密活动,为最终解放太原创造了必要条件。
主动攻心。书战之法,也可理解为心理战的一种具体方法。在运用该战法时,可将之纳入对敌心理战的总体计划之中通盘考量,一方面确保防敌书战攻心,另一方面则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力求对敌攻心夺志。正所谓“最好的防御是进攻”,与其被动防范敌方利用己方书信,不如主动利用敌方通信。吕蒙优待蜀军亲属的目的,正是为了拉拢他们成为自己的说客,让他们亲笔写信策反蜀军将士。
反向应用书战之法,可以将巧借书信劝降与俘虏临阵喊话、散布虚假信息、传播文宣制品等心理战方法相结合,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我军包围太原城后,对敌展开强大的政治战与心理战攻势。一方面,在政治上感化敌方亲友,发动他们以书信劝降的方式瓦解敌方斗志,让他们成为我军的“劝降参谋”与“策反顾问”。另一方面,通过散发宣传单、阵前喊话、善待与释放俘虏等方法感化敌人、瓦解敌军。在这样的双重攻势下,敌军大量人员起义投诚。
灵活运用。实行书战切忌教条僵化,而应当依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合理处理官兵战时家书的两面性。战时,既不能对官兵家书疏于管控,也不能一味禁止官兵同亲属的通信往来,而应根据战场形势的发展变化情况,对官兵战时通信往来的内容、时机、方式等进行合理限制。在敌情威胁严重、作战任务保密要求高等情况下,应当及时切断官兵通信往来,确保作战任务顺利完成。在战场态势于我有利、战时政治工作需要等情况下,可以适时放开官兵通信往来,为激昂己方斗志和加速瓦解敌方提供助益。
太原战役中,我军在夺取城外要点、包围太原城之后,便逐步放开官兵通信往来,让官兵“利用老乡关系”争取敌军人员起义投诚。尤其是“大胆地使用高级敌俘与大量派遣敌俘”,让他们通过书信带话、阵前喊话等方式瓦解敌军,这对太原战役的最终胜利,起到了很大作用。据统计,我军在太原战役期间,以伤亡3531人的代价,达成了“毙伤俘敌加投诚之敌共计11765名”的战果。其中,“仅经过我们收容、登记过的,向我投诚与逃跑过来的敌军官佐兵伕即达7625人”。可以说,适时放开官兵通信往来,对敌开展政治攻势并积极瓦解敌军,是“打太原的主要法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