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贵州省军地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助力乡村振兴

昔日乌江渡 今日开新局


■兰国洪 本报记者 易恢荣

壁立千仞,涛声依旧。即使江边草木茂密如织,也难掩红军突破乌江时的艰险。

5月27日,记者来到位于贵州省余庆县大乌江镇的“突破乌江”纪念园,探访红军足迹。只见“突破乌江”主题雕塑高高耸立,雕塑高19.35米,寓意红军1935年突破乌江。

2015年6月16日,习主席到遵义考察,在参观遵义会议陈列馆时,询问讲解员:“乌江渡口还是原貌吗?”并叮嘱“要给大家好好讲,告诉大家我们党是怎么走过来的。”

当年红军突破乌江的迴(回)龙场战斗遗址,就在距离纪念园约2公里处。岸边的石碑上,“迴龙场”三个大字苍劲有力。1935年1月2日,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在团长杨得志、政治委员黎林带领下由此突破乌江,为攻克遵义、召开遵义会议打开了通道。

渡口山水依然如昨,而渡江早已不再依靠渡船。2009年,大乌江特大桥横跨两岸,当地群众的出行更加方便,来这里探寻红军渡口,观光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

位于渡口的红渡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进红渡村,一排排民房墙上的红五星格外惹眼。村委会主任李洪发向记者介绍,以前村里多为纯木结构的瓦房,现在家家户户都住上了砖木结构的房子,有的还住上了楼房。

“2014年,红渡村人均收入3770元,2020年提高到了9800元。”李洪发说,以前村里因为资源匮乏、地理位置偏僻,村民生活十分贫困。这些年有了党的好政策,当地干部群众以突破天险的精神,克服了一个又一个不利因素,摆脱贫困。他们打造了红色旅游和绿色农特产品“一红一绿”品牌,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好。

变的是蒸蒸日上的生活,不变的是对长征精神的传承。长征时红军在贵州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突破乌江天险就是重要的一处。为了更好地讲好红军故事,将长征精神发扬光大,2020年,当地在大乌江镇建成“突破乌江”纪念园,包括沿江步道、突破乌江战役纪念馆、红色教育体验场等。

在纪念园广场上,大乌江镇党委书记韦继军正在组织讲解员培训。他向记者介绍,现在来这里参观学习的干部群众络绎不绝,讲解员“供不应求”。因此,他们从干部职工、基干民兵中选拔人员组成新的“红色讲解员”小分队,经培训后上岗。

纪念园还开发了实地体验项目,游客可以通过渡船、徒步等方式,体验当年红军将士渡江的艰辛。“以后我们还会遇到很多难过的‘渡口’,不惧艰险永向前的精神什么时候都需要。”韦继军向新一批讲解员强调。

红色渡口今犹在,突破乌江开新局。

今年2月,习主席再次视察贵州,实地察看乌江六冲河段生态环境,走进新仁苗族乡化屋村看望乡亲们,强调“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

贵州省军区积极响应统帅号令,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做好“一部一村一校”工作,倡议所属军师团三级单位分别挂钩帮带一个行政村、对口援建一所学校,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当年老区人民帮助红军造筏渡江,今天我们帮助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抚今追昔,余庆县人武部政委熊剑感慨道:“任凭时光流逝,军爱民、民拥军的传统永远不会变。”该人武部挂钩帮扶与大乌江镇毗邻的指挥村。在帮建中,他们帮助发展以花椒种植和林下养殖为主的村集体经济,纯天然蜂蜜、红渡精米等“乌江牌”产品十分畅销,特色农业产业越做越强。

在另外一个渡口,当年红一军团第二师强渡乌江的江界河渡口,瓮安县人武部依托江界河国家级风景旅游区资源优势,按照靠“红”带“绿”、依“旅”带“货”思路,发动所帮扶村组群众发展果蔬种植,编绣“红色”文旅产品,拓宽致富门路。部分绿色产品通过“黔货出山进军营”,从乌江河畔走进座座军营。

上图:余庆县民兵在“突破乌江”浮雕前聆听渡江故事。 罗 剑摄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