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动员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南部战区某调度中心

让军供保障由陆向海延伸


■本报特约通讯员 肖 兵 陈生墨

“想不到船上还能吃到这么美味的清蒸狮子头……”5月中旬,某客滚船上,参加海上运输投送训练的某部官兵吃上了热乎乎的四菜一汤。据悉,这是南部战区某调度中心指导军供站随船出海保障部队的一幕。

“组织军供站上船保障,这是头一次。”该调度中心参谋长苏小平介绍说,海上运输投送时间较长,军供部门传统的陆地定点保障模式,已不能满足部队需求,必须探索伴随出海、机动保障新模式。

“海上保障与陆地保障差别很大,陆上保障作业空间大、采购物品比较方便,而船舶内部空间小、携带设备数量受限,完成同等数量的保障任务要比陆上困难得多。”担负这次随船保障任务的某军供站站长郑孝记告诉笔者,上船前,该调度中心指导他们做了细致的准备工作,包括购置适应船舶型号的炊具及防晕船药物,开展抗眩晕训练等。然而,上船后他们还是遇到不少挑战。

第一餐,经验丰富的“白案”师傅陈大明差一点误了饭。按计划,第一锅米饭出笼时,倒入保温桶,接着煮第二锅米饭。然而,让陈大明没想到的是,米饭倒出来竟然夹生。原来,船上电压不稳,煮饭时间要比在陆地上长20分钟。好在他提前准备了一口电饭锅,两口锅一起上,才紧紧张张完成主食制作。

同样“压力山大”的还有“红案”大厨秦健华。船上厨房空间狭小、通风效果差,炒菜时烟雾大。秦师傅只能用湿毛巾掩住口鼻炒菜,几道菜炒下来,眼睛都被熏红了。回程的时候,军供站调整了菜谱,增加蒸菜和煮菜的比例。少了一些烟熏之苦,秦师傅的厨艺才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

一直忙前忙后的勤杂人员彭艳玲向笔者吐槽:“在船上洗两天盘子,比我在家里洗一年还要累。”原来,她出现了严重晕船,服用药物也不太见效,但硬是咬紧牙关坚守在岗位上。像彭艳玲一样,军供站几名人员都出现身体不适。

“眼下吃一些苦头,正是为了今后能够适应海上保障的新要求。”苏小平告诉笔者,军供站长期在陆地上实施保障,把保障任务延伸到海上,必然遇到不少困难和挑战。下一步,他们将指导军供部门总结经验教训,修订完善预案,加强人员身心锻炼。在此基础上,将先行做法向战区军供系统推广,让军供保障逐渐由陆上向海上延伸。

相关链接

军供站诞生于解放战争后期。为了支援解放军机动作战,地方政府在交通沿线开设支前机构,为子弟兵提供干粮、热水、马匹、草料等物资。新中国成立后,支前机构统一改称兵站或者军供站,成为地方人民政府支援过往部队的组织机构和战备设施。2018年以来,军供部门由民政系统转隶至退役军人事务管理保障机构,业务上延续接受战区调度中心及交通沿线军代室指导。(赵佳庆整理)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