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正 唐 壁
原 典
《百战奇略》养战篇原文为:凡与敌战,若我军曾经挫衄,须审察士卒之气,气盛而激励再战;气衰则且养锐,待其可用而使之。法(《孙子兵法·九地篇》)曰:“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
养战篇认为,大凡对敌作战,倘若我军曾经受过挫败损伤,就一定要仔细观察军队的士气状况后再采取行动。如果士气仍然旺盛,就激励他们同敌人再战;如果士气已经衰落,就暂且养精蓄锐,待士气恢复,再同敌作战。诚如兵法所说:“注意休整军队,不令士兵过于疲劳,以保持士气旺盛,积蓄战斗力。”
战 例
战国末年(公元前226年),秦王嬴政派李信领兵20万伐楚。李信大败于楚将项燕。公元前224年,嬴政亲召辞官返乡的王翦,王翦遂率军60万出征。面对倾巢而动的楚军,王翦命令军队坚壁固守,组织休养,不予应战。楚军多次挑战无果,便向东撤退。王翦见状,立即率兵出击,一路追击楚军,并杀死项燕。次年,王翦俘虏楚王负刍,灭亡楚国。
1949年8月,我第一野战军在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的指挥下,对盘踞兰州的国民党军第82、第129军发起攻击。我军初战不利,但在快速休整之后胜利解放兰州。此役是解放大西北的关键一战,共歼敌2.7万余人,彻底摧毁了以马步芳军事集团为核心的国民党西北战略防御体系,加快了青海、宁夏、新疆的解放步伐。
计谋分析
及时休整,提振士气。养战篇旨在阐明当部队作战受挫后,如何组织休整、积蓄士气,从而战胜敌人。养战篇强调,指挥员在作战受挫时,应根据部队士气情况和疲劳程度来决定是否继续用兵。这是符合战场实际与用兵规律的辩证观点。只讲用兵、不重养兵,是竭泽而渔之举。王翦深知养兵的重要性,通过“坚壁不战,日休士卒,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与士卒同甘苦”等方法,使曾经受挫的秦军得以重振,从而一举灭楚。
运用养战之法,将帅要身先士卒、亲临一线、与兵同在。将帅抚循士卒、同甘共苦,是提振部队军心士气最有效的“强心剂”。在一野组织休整的过程中,为了告诉大家“试攻受挫,但最要紧的是士气不能低落”,彭德怀冒着雨、顶着敌人的炮火走遍前沿所有主攻出发阵地,看遍所有参加主攻的部队。这对一野部队再攻兰州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与动员作用。
组织总结,加强准备。运用养战之法,要处理好“养精”与“蓄锐”的关系。受挫部队组织休整是为了养精蓄锐,这不只包括安抚官兵情绪、组织部队休息、救治伤病人员等,更重要的是积蓄起克敌制胜的强大精神力量。这就要求指挥员在提振士气的同时,深入总结前期作战失利的原因与教训,进一步掌握与判明敌方情况,并针对现实敌情组织必要的专项强化训练,为再次对敌发起攻击做足“功课”。同时,指挥员在亲临一线激励士气的过程中,应当切实掌握基层情况,着力解决现实难题,从而有效强化部队休整所积蓄的“锐势”。在秦军休养待战时,王翦向士卒询问军中日常情况,掌握了军中士卒以投石、跳高等游戏方式来加强训练的情况,并以此判断秦军休整的效果。在一野部队休整时,彭德怀深入前沿一线,同各级指挥员和基层干部、战士一起总结失利教训,详细了解部队各方面准备情况,并“当即提出了一些克服困难的办法和措施”。
视情出击,快速制敌。养战是为了“待其可用而使之”,而待到何时方可用兵,则是运用养战之法的难点所在。用兵时机的选择,既要充分审视我方养精蓄锐的实际成效,更要通盘考虑敌情动态与战场变化等各方面客观因素。因为即使我方部队休整充分、士气高涨,但在敌方士气不衰、锐势不减之时用兵,我方仍有可能钝兵挫锐。只有在我方准备充分而敌方出现致命破绽之时迅速用兵,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养精蓄锐的作用,达成一击制胜的效果。王翦正是在掌握秦军休养待战情况的基础上,抓住楚军“引兵向东”、主动撤退的有利时机,才能“纵兵追击”,一路夺城池、杀项燕、擒楚王、灭楚国。
需要认清的是,养战待机不等于消极待战,士气与战机都是等不来的。养战待机的时间不宜过久,时间过久不仅有贻误战机的可能,更容易滋生畏战、懈怠等负面情绪。尤其是受挫休整的军队,往往急需一场胜利来重振旗鼓。1949年8月21日初战失利当晚,毛主席发电报指示一野再次“攻击前似须有一星期或更多时间”组织休整与准备,但彭德怀根据西北战场实际,充分考虑敌方增援和我方补给、准备等情况,主动请示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将休整时间缩短为3天,以把握战机、避免被动。经军委批准后,一野于8月25日拂晓对兰州发起总攻,于26日11时解放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