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江苏南京老兵任生安讲述新四军在苏南李巷的抗战故事——

“家可毁田可荒,革命意志不可丢”


“无论战斗多么残酷,形势多么艰险,李巷堡垒从未失去。从1937年底南京沦陷到1945年日军投降,在广大军民的英勇战斗下,李巷作为苏南抗日指挥中心,始终牢牢掌握在新四军手中。”

每次讲解,我都十分自豪地向游客介绍红色李巷。我叫任生安,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白马镇李巷村人,今年68岁。我的外公曹明梁是溧水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中共溧(水)高(淳)县第一任工(县)委书记。和外公一起抗日的伯父任庆法跟我讲过,面对日伪军时,外公喊出了“家可毁田可荒,革命意志不可丢”的口号。听着外公的抗日故事长大的我,心中早早种下了革命的种子。

我是土生土长的李巷人,经常听老人们讲新四军抗日、老百姓保护新四军战士的故事。他们有的是地下党员,有的是游击队员,都曾和新四军一起战斗过。

1938年,新四军从皖南东进苏南,1支队1团和2支队4团团部就设在溧水。1941年11月塘马战斗后,新四军16旅旅部和苏南党政领导机关转移到李巷及周边地区,偏僻的李巷成为苏南抗战的指挥中心。新四军在这里和周边建立起兵工厂、被服厂、医院等完善的组织体系。苏南新四军领导机关在这里组织指挥了苏南反顽战役、溧高战役、张家岗战斗等一系列战役战斗。陈毅3次来到李巷,粟裕率队以溧水为起点,开辟了苏浙皖根据地,江渭清、钟国楚等新四军将领都在此战斗生活过。

当时,南京被日伪军占领,在新四军领导下,抗日军民利用溧水靠近南京、山多地险的优势,与日伪军开展斗争,经历了多次反顽战斗,成为当时苏南抗日斗争的中心区。

李巷成为坚强的抗战堡垒离不开党的领导和当地群众的支持。1938年12月,李巷党支部成立后,党支部书记、地下交通站站长李孝廉带领地下党员和游击队员,积极为新四军搜集传递情报,筹集军用物资,掩护、护送新四军领导干部。1944年4月的一天深夜,日伪军偷袭李巷,把老百姓从床上吆喝起来,赶到村中间的打谷场上,逼问李孝廉的下落。为了保护老百姓,李孝廉同志挺身而出,英勇牺牲。

这样英勇壮烈的抗日故事还有很多。小时候,我虽不太明白这些故事的意义,但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后来越听越有味,我立志长大后一定要参军报国,成为像外公一样的英雄。1972年,我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一名军人,并于1975年光荣入党。1976年退伍后,我先后在白马镇李巷小学、尤咀小学任教。上课时,我经常将新四军在李巷的战斗故事讲给学生听。

期间,我发现学生对红色李巷的故事知之不多,红色李巷在社会上的认知度并不高。近年来,当地积极挖掘红色资源,对李巷进行整体改造,恢复了陈毅、江渭清、钟国楚、梅章等6位新四军将领的旧居,还打造了两条红色街区。逐步形成了以李氏宗祠(溧水人民抗日斗争纪念馆、苏南党政军首脑机关驻地旧址)、陈毅暂住地旧址、地下交通总站遗址为主的李巷红色遗址遗迹群。李巷这座承载着新四军抗战光荣岁月的村落以崭新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参观见学。

2012年我退休,因长辈参加过李巷抗战,对李巷抗战历史了解多,又当过多年教师,乐于讲述抗战故事,所以被聘为李巷红色遗址遗迹群的全职讲解员。

如今,讲李巷故事成为我的主要职责,我致力于既讲好李巷老故事,又讲好李巷发展新篇章。每年,我都会为游客解说近两百场,向党政机关人员讲党课百余场。随着红色李巷的抗战故事深入人心,优良革命传统发扬光大,李巷的乡村振兴之路也越走越宽广。去年,仅旅游就带动李巷全村263户居民户均增收1.8万元。

(缪志刚、吴国忠、陈 晨整理)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