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长城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延安窑洞的灯火


■向贤彪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这是20世纪50年代家喻户晓的诗歌《回延安》。在这次党史学习教育中,走向延安的红色之旅成为无数党员干部回望初心、接受教育和洗礼的课堂。

许多到过延安的人,面对一排排窑洞,都会思考一个问题:延安窑洞像什么?笔者以为,作为人之所居的窑洞,在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那一代共产党人居住过后,就早已超越了用以遮身避寒的功能,而升华为一种精神图腾,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灵魂寄所和精神家园。

延安窑洞是一座精神宝库。那一孔孔看似普通的窑洞里,不仅回响着“嘀嗒”的电报声,指挥着全国的抗日战争,还不停地产生思想,凝聚着广大军民的意志和决心。党中央在延安13年的历史,是艰苦卓绝的革命史,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史。

《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共收录文章159篇,成文于延安时期的就有112篇;《毛泽东军事文集》六卷收入文章1628篇,撰写于延安时期的多达938篇。一个又一个漫漫长夜,一盏油灯陪伴着思重千钧的毛泽东笔走春秋,思索中国的前途和未来。1938年5月,毛泽东在凤凰山中共中央指挥部的窑洞里,开始了8天9夜的深思、疾书,《论持久战》呼之而出。这篇发自西北一隅的铿锵宣言,宛若一盏明灯照亮了抗日战争胜利的航程,亦照亮了国人彷徨的心灵。这一时期,党的其他领导人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陈云等,也有许多重要论著,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宝库。“传薪仰一灯”。这些诞生于延安窑洞的光辉思想,超越历史烽烟,产生改变中国的力量。

延安窑洞似一座革命熔炉。走进延安,重温我们党的光辉历史,近距离体悟伟大的延安精神,我们深刻感到,延安窑洞是一所大学校、大熔炉。党中央在陕北13年的历史是一部厚重的教科书。先辈们的奋斗精神、牺牲精神、奉献精神,革命领袖的光辉思想、为民情怀、崇高风范,无不深深感动和激励着我们。

延安窑洞这座革命熔炉最耀眼的光芒,莫过于革命理论对革命战士的精神陶冶和灵魂重塑。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党中央没有放松对干部的教育培训,专门设立了“干部学习节”,朱德被大家公认为“模范学生”。“吃小米饭,攻理论山”,成为延安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当时有个说法,青年学生到延安学会了“两法”——辩证法和战法。“自己钻文件,又用文件钻自己”,是延安马列主义学习教育的鲜明特色,意即学习要把自己摆进去,这既是学习方法,也是解决学习内生动力的有效途径。许多新加入革命队伍的同志运用这一方法,既知晓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提高了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自觉性。如作家刘白羽所说:“我像越过了一道阴阳分界线,懂得了一个伟大的真理:过去自以为是在砸烂一个旧世界,实际上这个旧世界首先得从自己身上开始消除。”通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教育,再加上革命斗争的实际锻炼,许多人在延安这座熔炉里冶炼锻造、祛除思想的杂质,在政治上日益成熟起来,成为一块块优质“钢”。

延安窑洞像一个大写的“同”字。当年,一位“老延安”重回延安,曾激动地对着窑洞向同行者发问:“你们看,延安窑洞像什么?它像不像同心同德的‘同’字?”没等大家回答,他接着说道:“那椭圆的洞口,那横楣,那方窗,活脱脱一个‘同’字。这个‘同’字可了不得!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正是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结果吗?”这位“老延安”的话,让在场的人陷入沉思,也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是啊,这延安窑洞的确像一个大写的“同”字,形似神更似。回首那段峥嵘岁月,一个“同”字扣人心弦、催人奋进。党和军队的领导人与延安军民同甘共苦、共克时艰。毛泽东用自己亲手种的蔬菜招待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菜肴中的一只鸡还是向老乡借的;周恩来、朱德带头参加大生产运动,彭德怀身上穿的是用降落伞布做的背心……上下同欲者胜。正是这种被斯诺称赞为“兴国之光”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汇聚成全民族抗战的磅礴力量。延安整风时,有毫不留情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也有春风化雨般的谈心交心。“受了批评,散会后受批评者的口袋里反倒多了几包自卷的香烟。”这是多么真诚纯洁的同志之情。毛泽东曾充满自信地说:我们要养成一种新的风气、延安作风,要用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毛泽东说的延安作风,就是艰苦奋斗、共克时艰,就是上下一致、同心同德,就是率先垂范、领导带头。我们党正是靠这种作风,从挫折失败中站起来,从艰难困苦中走过来,一直走到今天、走向未来。

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曾两次向抗大学生提出:我们要“订一个条约”,即“我们将来要永远以革命的面目相见”!时光流走几十年,伟人的声音仍回响在耳边。如何做到“永远以革命的面目相见”呢?宝塔山下的那一排排窑洞,就像瞩目我们的一双双眼睛,期待着我们的回答。唯有从党史中汲取丰富滋养,牢记初心使命,努力奋发进取,让延安精神发扬光大,才能永葆“革命的面目”,走向光明的未来。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