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战史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风顺致呼而从之,风逆坚阵以待之

阳城之战与陆房突围


■周家俊 邓 威

肥城交警大队民警参与绘制的连环画《陆房突围》

原 典

《百战奇略》风战篇原文为:凡与敌战,若遇风顺,致势而击之;若遇风逆,出不意而捣之,则无有不胜。法(《吴子·治兵第三》)曰:“风顺致呼而从之,风逆坚阵以待之。”

风战篇认为,大凡对敌作战,若遇顺风天气,就利用风势进攻敌人;若遇逆风天气,也可出其不意去打击他们,这样就能无往不胜。恰如兵法所说:“风天作战,如果我方顺风,就乘着风势进攻敌人;如果我方逆风,就应坚守阵地,防止敌人来袭。”

战 例

五代后晋开运二年(公元945年),后晋军被契丹军围困于阳城(今河北保定西南)。契丹军依托兵力优势,借助“东北风大起”之机,顺风放火并扬起沙尘,向后晋军发动猛烈进攻。后晋军主帅北面行营都招讨使杜重威等人主张防守,“俟风回与战”;但马步都监李守贞等则主张利用敌方“敌谓我不能逆风战”的心理,攻其不备。随后,主战的符彦卿等将率精锐骑兵发起突然袭击,大败契丹军,解除了阳城之围。

1939年5月初,转战山东的我八路军第115师主力部队及地方党政机关3000余人,被日军5000余人及伪军3000余人围困于纵横不到10公里的陆房山区(在今山东肥城境内)。我军顶着敌方猛烈炮火,利用夜暗隐蔽突围,以伤亡200余人的代价取得了毙伤敌方1300余人的战绩,极大鼓舞全民抗日信心,一举打开了泰(山)西地区的抗日局面。

计谋分析

顺势而为。风战篇旨在强调顺应形势、借机而动的重要性。顺势而为,历来是兵家铁律。就后晋军与契丹军而言,双方都积极利用风向,以求战胜。进攻方的契丹军乘风势纵火扬尘,而作为防御一方的后晋军在突围过程中,也派出骑兵绕至契丹军背后,顺风发起袭击,冲破契丹军的包围,并追击败逃的契丹军。

巧借天候、地形、时机等有利之势来组织作战行动,是取得作战胜利的必要条件之一。为突破敌方包围,我军115师代师长陈光果断命令部队占领陆房村周边制高点,依托地利连续10余次击退敌人进攻。战至5月11日黄昏,我军发现日军因不敢夜战而主动收缩兵力。我军随即抓住这一时机,快速收拢部队,进行政治动员,宣布突围纪律,埋藏重要物资并安置伤员,分路隐蔽实施突围。

因情制变。运用风战之法,必须紧贴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策略,实现顺势而为与逆势而动的有机结合。战势的发展、战机的出现不可能一直顺遂如意,指挥活动与作战行动也就无法持续顺势而为,必然要面对逆势挑战。后晋军因粮草与水源补给被契丹军切断,加之逆风受困,大量士兵和马匹渴死、饿死。此时后晋军内部在立即反攻还是坚守防御的问题上,产生了明显分歧。主帅杜重威等人主张防守,等待风向转变之后再行出战,而马步都监李守贞等人则坚决主张出击,避免因军中饥渴问题加重而坐以待毙。幸而李守贞等人成功说服主帅即刻派兵反击,才终于大败敌军,解除阳城之围。

“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事而制”,优秀的指挥员既要善于顺势而为,更要敢于逆势而动。顺势是等不来的,尤其是在面临逆势之时,消极等待更容易陷入被动境地。唯有主动作为,才能化解逆势、掌握主动。115师在11日入夜之时,所剩力量及弹药已无几,无法应对日军次日进攻。同时,日军为防止我军利用夜暗突围,在陆房周边各制高点和路口燃起火光照明,并以炮火持续打击我方各阻击阵地。为避免弹尽粮绝、遭敌围歼的不利后果,我军即刻主动展开突围,仅用4个多小时便完成一切突围准备,于夜间22时许开始突围,12日拂晓安全地跳出了日军的“铁壁合围”。

出其不意。成功运用风战之法,关键是要力求隐蔽突然,做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后晋军能够在敌方猛攻和逆风之势下成功突围,关键是抓住了“敌谓我不能逆风以战”的麻痹心理,乘契丹军自恃占有顺风之势而放松警惕的空隙,以精锐骑兵突袭击退敌方攻势,在逆风之势下创造以寡敌众、以少胜多的成功战例。

在这一点上,陆房突围与阳城之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陆房村向外突围的道路只有两条:一条是东南方向的山间大路,地形复杂且利于隐蔽,即使被敌发现尚有强行突围的可能;另一条是西南方向的山顶小路,穿过日军营地,四周高地也被日军控制,并被日军燃起的火堆照得通亮,连日军巡逻兵的钢盔和刺刀都映照得清晰可见。在选择突围路线时,多数人建议走大路,但陈光为求出其不意,特意规定“避开大路、专走小路,不进村庄、绕道穿行”。日军无论如何都想不到,我军会从其营地中间通行。“敌人燃起的火堆近在身旁,敌军喊话的声音清晰可闻”,我115师主力部队及地方党政机关3000余人却在敌人的眼皮底下成功突围。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