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6月27日,一架法国客机搭载258名乘客从以色列飞往法国。途中,该机被恐怖分子劫持到乌干达的恩德培机场。劫机者扣留105名人质,要求以色列释放逮捕的53名恐怖分子。1976年7月4日,以色列摩萨德特工和“野小子”特种作战部队共280名成员组成突击队,奔赴4000公里外的恩德培机场,营救被恐怖分子扣押的人质。此次行动中以方1人阵亡,成功解救100余名人质。作为以色列策划实施的境外军事救援行动,恩德培行动涉及情报战、舆论战、联合作战、特种作战和反恐行动等诸多领域。
全面了解敌情。以色列为准确掌握一手资料,在事件发生后迅速派遣训练有素的摩萨德特工乔装成商人,秘密潜入乌干达境内侦察,在短时间内收集大量恩德培机场信息,摸清其防卫力量、防空设施和活动规律,甚至连恐怖分子看守人质的日常工作、使用的武器和候机厅内的照明情况等都摸得一清二楚。作战行动策划会前,以色列还邀请曾访问过乌干达的以色列军事代表团成员回顾具体情况,包括乌干达军车辆种类、军装样式等,为作战行动提供情报支撑。
公开渠道示弱。为确保人质安全,事件发生后以色列不断向恐怖分子释放妥协信号,甚至公布了准备交换的在押犯名单以示诚意。面对劫机事件,以色列各大主流媒体也集体鸣哀,国家广播电台每隔10分钟就播送劫机消息。明面上,以色列向对手摆出低姿态;暗地里,以色列政府、军队、特工则马不停蹄地准备救援行动。以色列总理拉宾事后承认:“任何可能的计划都需要时间,延长‘最后期限’是行动的基础。”恐怖分子所看到的,其实都是以色列掩人耳目、拖延时间的战术策略。受以色列舆论影响,恐怖分子对此次营救行动毫无察觉,为恩德培行动的成功实施埋下了伏笔。
设置奇计惑敌。远征开始前,以色列军方将军用运输机涂上民航标志,并以别国航空公司身份作为伪装。为瞒天过海,以色列特意借来一辆与乌干达总统座驾同款的轿车。经过伪装的运输机在恩德培机场降落后,这辆轿车大摇大摆地开在最前面,紧随其后的车队全部开启前灯。机场守军在夜色中难以分辨车内乘员,只能判断是某位高官来视察人质情况,因此突击队毫不费力地成功过关。
计划细致入微。以色列在前期作战准备中投入大量精力,救援行动在训练基地的“候机大楼”模型里已预演过数次,因此在实际行动中,解救人质仅用了短短的20分钟。以色列军方在制订营救计划时慎之又慎,多次召开空军和地面部队协同会,共同商讨作战行动,大到等待获释人质的位置,小到营救队伍下飞机的方向,就连螺旋桨和穿过机翼车辆之间的高度差等细节,也在会上反复讨论。空军的飞机准备、飞行航线、燃料油耗,地面队伍的战斗编组、营救顺序、情况处置,各种要素均充分考虑。行动结束后,就连时任乌干达总统阿明也不得不感叹:“作为一名职业军人,我认为此次袭击非常成功。”
此次救援行动中,以色列高度重视情报搜集工作,公开使用媒体舆论分散敌人注意力,作战前反复演练推敲细节,战斗中虚实结合、隐蔽突然。恩德培行动的成功,体现了特种作战具备的战斗的速决性、破击的精准性、行动的联合性等鲜明特征,通过周密细致筹划,量敌布势用兵,确保有效达成预期作战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