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长城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三访红旗渠


■夏宗长

在豫晋冀三省交界处的太行山麓,有一条缠绕在悬崖峭壁之上、穿行于崇山峻岭之间的神奇飘带。这就是被誉为“人工天河”的世界传奇水利工程红旗渠。

我曾有幸3次走进红旗渠,寻访“人工天河”的雄伟历史、聆听感天动地的传奇故事、感悟震山撼岳的奋斗精神、解读红色基因的时代密码。

1

1990年,我正就读于原南京政治学院,20岁出头,血气方刚。新闻专业的学习熏陶,更加激发了我探寻发现的激情。这年暑假,我辗转千余公里独闯神秘的太行山区林县(今林州市),实现了第一次红旗渠追梦之旅。

红旗渠这个由中国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修建的水利工程,曾在很长一段时间被人有意无意地神化和曲解。红旗渠到底是怎样修建成的、是否还在为人民造福?许多人都想去一探究竟、揭秘解惑。应当说我是幸运的,在当年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的情况下,我以一个新闻专业学生的身份赴红旗渠采访,用一颗年轻的心去触摸历史,对话时空,记录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红旗渠以及林县人民战天斗地的故事。两个多月后,我采写的长篇纪实《寻访红旗渠》在南京《周末》报一版以整版篇幅发表,并被全国多家报刊转载。如今,这份报纸被红旗渠纪念馆收藏。

我在林县采访期间,曾先后与红旗渠管委会领导、参加建渠的功臣模范和一些上了岁数的普通群众促膝交谈。一谈起红旗渠,他们都非常激动,似乎有讲不完的故事、说不完的话。

过去,水在林县像油一样金贵。不少人家长年累月不洗衣服、不洗手脸,遇到难得的赶庙会、走亲戚才洗一次脸。洗脸时也只是从缸里用碗舀一点点水,男人洗完女人洗,大人洗后小孩子洗。最后水已脏得黑乎乎的,再用来和煤。

全县500多个村庄,要到两三公里以外的地方弄水吃的就有375个。太行山下有个任庄,住着二三十户人家。为在村前打出一眼水井,祖祖辈辈不知付出多少生命。仅后人立的石碑就记下了110位逝去的打井人。但一代接一代人,始终没有找到水源。

为了活命,他们要翻山越岭往返10公里挑水吃。有一年大年三十,村里一位新郎要去挑水。出门前,新媳妇在丈夫领口系了一根红线,祈愿丈夫在路上平平安安,并一直守望在后山坡下。丈夫挑水返回时,发现了山下的媳妇,心头一热,前脚踩空,连人带水桶一起摔进深谷。新媳妇当晚便悬梁自尽,家里的老汉也悄悄投了枯井。因为一担水,这一家全丧了命。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苦难岁月留下的一道道伤口,已经结成血痂,永久印在时光深处。在这样的背景下,林县的决策者决定修建红旗渠。1960年2月,太行山上的开山炮声,正式拉开林县人民“十万大军战太行”的序幕。

面对红旗渠建设中的种种艰难,林县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之上,仅凭人力与手工,削平山头、架设渡槽、开凿隧洞,终于建成一条千余公里的“人工天河”。从此结束了林县人民吃水难的苦难历史,创造了世界水利史上的一大奇迹。

2

2010年秋天,时隔20年后我第二次赴红旗渠参观学习。那时,我在原济南军区机关任处长,受命带调研组对基层部队官兵生活困难问题进行专项调研。

士兵第一,基层至上。我们把调研的第一站放在驻河南安阳某部,工作正式展开前专程去红旗渠,接受思想教育和灵魂洗礼。

在红旗渠,我们听到工作人员讲解总设计师吴祖太的故事,深受感染:身怀六甲的妻子因舍己救人牺牲时,他还在工作。没多久,王家庄隧道工程发生塌方,这位当年少见的水利学校毕业生献出了自己年仅27岁的生命。这个故事对我们产生很大的触动。返回时,我们在车上开了一个临时党小组会。大家表示,一定要在红旗渠精神中寻找源头活水,在“补钙”“充电”中打牢服务基层的思想。值得骄傲的是,这次调研形成的有关意见建议进入了军区党委的决策并很快惠及全区官兵。

如今想来,这次实地参观学习,实质上是一次学习感悟红旗渠精神的强根固魂之旅。我们今天学习弘扬红旗渠精神,必须从源头上探寻其深刻内涵,才能放大彰显其时代价值。

红旗渠的渠墙是石头砌的,渡槽是石头拱的,隧洞是石头圈的,每块料石上都渗透着林县人民艰苦创业、巧夺天工的心血和智慧。这一奇迹既展现了他们重新安排河山的创业自信心和自豪感,更是中华民族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精神的生动缩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这种坚强的意志、拼搏的劲头、团结的作风。

红旗渠的修建是一段悲壮豪迈的历程。那一串串永不褪色的英雄名字,标定了太行深处不朽的精神坐标。初心长留天地间,81名修渠民工为实现梦想,坦然面对生死,血洒太行,书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红旗渠精神启示我们: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不忘为民初心,不忘军旅情怀,乐于牺牲奉献,强军兴军的伟大梦想就一定能实现。

3

2019年9月,习主席在河南考察时强调,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考察期间,习主席还在郑州亲切接见驻豫部队副师职以上领导干部和团级单位主官,让我备受鼓舞和激励。一年后,我第三次走进红旗渠,开启回望初心之旅。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新修建的红旗渠纪念馆门前,既有慕名而来、络绎不绝的各地游客,也有单位集中组织来此接受红色教育的党员干部。我驻足在一个大学研学师生团队后面,听到主持人动情地宣讲:“红旗渠是一条精神之渠。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要想一想,当年红旗渠都修成了,还有什么沟坎过不去的?”

初秋的太行,群山苍翠,绿浪滚滚。行走在不足两米宽的渠墙上,伫立在青年洞前,抬头是陡立的峭壁,俯首是丈高的悬崖,仿佛与昔日开山修渠的英雄们擦肩而过,令人沉思,久久不愿离去。从战太行、出太行到富太行、美太行,一代代林州人生动诠释了红旗渠精神,红旗渠成了幸福渠。

渠水长流,追梦不休。在迎接建党100周年的日子里,回望奔流不息的渠水,我用心回味“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更加增添了新时代追梦征程的前行力量。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