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郭建生、记者曹琦报道:“从上海到延安有多远?”“没有动车,没有飞机,徒步你能走这么远吗?”“在路途中,有30万重兵围堵、5道封锁线阻隔,你还能坚持吗……”
4月21日,陕西延安干部学院,王东仓教授的一连串提问拉开了陕西省军区机关干部党史学习教育现地教学活动序幕。60余名省军区机关干部在延安的沟沟壑壑、山山峁峁间探寻着峥嵘岁月,追溯着信仰的力量源泉。
“割掉皮肉还有筋,打断骨头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去。1939年底,一位大学生从上海出发,历经千险终于走到延安南郊。当哨兵告诉他这脚下的土地就是延安时,他跪在地上,抓一把黄土,紧贴脸庞,泪流满面……”随着王教授所作“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的延安13年”授课辅导的推进,一张张老照片、一个个亲历者故事,让大家对“信仰的力量”有了更真实的感受。
枣园革命旧址里,春意盎然,大家在一条不起眼的小渠前驻足。这条水渠是1940年中央机关和附近的部队官兵一起修建的。渠修成后,枣园川的旱地变成了水浇田,庄稼连年丰收,给群众带来了幸福生活,所以群众叫它“幸福渠”。
“什么是党员?什么是为人民服务?今天,我有了更深的感受。”政治工作局干事胡超芋感慨地说。
梁家河村,写着“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的石碑旁,老乡深情讲述习主席当年一心为民的故事:“那时,习近平同志刚刚当选大队党支部书记。他从报纸上看到四川省大办沼气的消息后,带队去学经验,回来后带领村民群策群力,很快建成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解决了村民做饭、点灯的问题……”刚刚选调至省军区政治工作局的张麒干事说:“这是共产党人一心为民宗旨的传承。信仰的力量,让革命人永远年轻。我要坚定自己的信仰,让青春在绿色军营绽放!”
“红色情感的碰撞,胜过课堂上千言万语。”陕西省军区政委李阳告诉记者,该省军区在筹划党史学习教育时,充分利用陕西丰富的红色资源,注重在潜移默化中传承红色基因,教育引导官兵在参观红色遗迹、触摸历史痕迹中感悟信仰的力量。
与此同时,省军区机关突出“办实事、开新局”要求,集中精力为基层和官兵办好10类22项实事,为驻陕部队解决好160余项困难问题,对接3类任务需求办好地方所需、群众所盼、部队所能的事,对口106个帮扶村制定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规划,细化责任分工,明确时间节点,定期督导落实,每月公布进展,确保每件实事都办出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