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宁出发,沿西湟高速向西北驱车110公里,有片美丽的草原,因盛开金露梅、银路梅两种花儿得名“金银滩”。脍炙人口的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诞生于此。
走进金银滩,当年的厂房、车间静静矗立,墙体上的标语仍清晰可见。它们记录着一代科技工作者热血奋斗的历史,无声地诉说着过去的神秘与辉煌。
这里,便是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国营221厂旧址。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均诞生于此,故这里也被称为“中国原子城”。
如今,昔日守卫森严的“中国原子城”,早已揭开神秘的面纱,成为全国红色旅游圣地。在这里,参观者可以重回那个艰苦而火热的年代,聆听老一辈奋斗者的故事,感悟从未远去的荣光。
传 承
传好“两弹一星”精神接力棒
耸立在西海镇的“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纪念碑,铭记着221厂建设者们的丰功伟绩。
“可以说,这里是我国强国之梦开始的地方。”“两弹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学院专职教师马晓燕说。
上世纪50年代,为了祖国的核事业,世代居住在金银滩的1700多户牧民,离开了这片祖祖辈辈生活的草原。221厂的建设者们以“三顶帐篷”起家,挖土方、盖厂房、建铁路、修公路,在短短4年时间,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
“从小我就知道,我的家乡不仅是王洛宾的《在那遥远的地方》中描述的梦幻草原,更是成功孕育‘两弹’,使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地方。”马晓燕出生在青海海北州门源县,孩童时就经常听父辈们讲述那段历史。当年,在221厂上班的夫妻,因为保密原因,相互不知道所从事的职业,连在哪个分厂上班,都不能问不能打听;221厂的建设者们写信给家人,回邮地址也不是221厂,只能是一个代号——青海省西宁市221信箱……一个个感人故事,在马晓燕心中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2020年,怀着崇敬之心,马晓燕以优异成绩考入“两弹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学院。在她看来,这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使命。
“这片草原上有那么多感人的故事和令人崇敬的英雄,我想讲给更多的人听!”为最大限度还原史实、掌握更多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马晓燕多次赴北京、苏州等地,采访20余位原221厂的老科研人员、部队指战员,完成“221口述历史”档案整理。作为宣讲骨干,她参与青海省“‘两弹一星’精神永放光芒”全国宣讲100余场,受众达4万多人,把“两弹一星”精神传遍四方。
“这片热土既是养育我的家乡,更是激励我不断前行的精神殿堂。作为一名‘90后’,新时代更要铭记辉煌背后的苦难,立足本职岗位敬业奉献,当好一颗国防事业的‘螺丝钉’。”展望未来,已是教学骨干的马晓燕目标坚定,她立志要将“两弹一星”精神的接力棒一代代传承下去。
传 播
从金银滩讲到大江南北
“糊里糊涂忙了好久,四姐妹也不知道自己在参与什么重点工程,只是清晰记得动员她们的神秘同志强调,‘你们一个肩膀挑的是中国7亿人的担子,另一个肩膀挑的是全世界30亿人的担子。’”
这是“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团民兵宣讲员马晶和同事们根据史实创作的情景剧《禁地芳华》的一幕,讲述的是4名上海姑娘参与造原子弹的故事。
1963年,4个风华正茂的上海姑娘坐上前往西宁的火车。几经辗转,她们踏上了那片神秘的金银滩。1964年10月16日15时,罗布泊上空一声巨响,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消息传来,四姐妹这才知道自己参与的重点工程就是“造原子弹”。
“我已记不清这是第几次讲这个故事了,每一次我都深受感动。”马晶感慨道,第一次了解那段历史,就被扎根偏远地区无私奉献的科研工作者们震撼。作为一名民兵宣讲员,她下定决心,要把真实发生在金银滩草原的“两弹一星”故事讲述好、传播开。
2012年10月,海北州组建第一支“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团。2015年,马晶成为其中一员。如今,马晶作为“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团的优秀骨干,随团前往20多个省(市、自治区)进行宣讲,累计宣讲350余场,干部群众、院校师生、军队官兵等受众达到33万余人次。
为了增强宣讲效果,马晶还充分发挥才艺特长,和同事们一起想方设法创新形式,以快板、小品、小话剧、三句半和演唱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宣讲方式,真情演绎那段历史。
2018年,“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团被中宣部评为“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宣讲报告被中组部评为“全国干部网络学院好课程”。
一花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2021年3月,为配合党史学习教育,海北军分区与州委、州政府积极协作,统筹整合红色教育资源,依托海北州“两弹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学院、原子城纪念馆和州民族歌舞团,成立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藏汉双语宣传文化小分队”,全面担负起向社会各界和广大牧民宣传宣讲“两弹一星”精神的时代使命。
值得一提的是,“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团和“藏汉双语宣传文化小分队”中,16人是海北州民兵应急分队队员。他们以“传承红色基因、铸就精神高地”为使命,向高原腹地进发,激发当地群众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的巨大热情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的火热实践。
传 递
架起联通历史与思想的桥梁
占地12.2公顷的青海原子城纪念馆,是原子城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项目的核心组成部分,现有藏品1048件/套。
“作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责任主体,纪念馆不断挖掘展陈内涵、丰富展陈内容、创新展陈形式,突出重点,创新工作,不断拓展社会教育职能。”青海原子城纪念馆馆长马清芳说。
2009年5月26日,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开馆,成为全国唯一一所全面、系统介绍中国核工业创建和发展历程的专题纪念馆。
“纪念馆内设‘历史抉择、艰苦创业、勇攀高峰、东方巨响、共和国不会忘记’五大主题展厅,展示的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成功研制的伟大历程,是自1958年后我国16次核试验的历史缩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的集中体现。”马清芳参与了纪念馆的布展过程。在她看来,原子城纪念馆需要以丰富的史料展现“两弹”研制期间那段不平凡的岁月,以特有的内涵传承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以真实的记录体现出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
近年来,以爱国主义宣传教育为核心,以打造精神高地为目标,原子城纪念馆策划开展了一系列大型活动。
跨界合作,同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浙江大学等联合举办相关主题展览,同核工业后人联合举办主题书画展,从不同侧面展现我国“两弹”研制的历史背景和辉煌成就。
他们先后邀请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核工业集团总公司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和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等20多家科研院所、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组织召开两次“两弹一星”精神理论研讨会、精神报告会。
2009年以来,组织人员先后走访2位两弹元勋、6位两院院士,60余位曾参与核研制、核试验的老干部专家及职工子女,深入挖掘基地创建创业时期的感人事迹,征集到大量实物和历史文献。
“为了跟上时代脚步,更加完整展示‘两弹一星’光辉历程,2020年年底,我们纪念馆启动了基本陈列改陈布展工作,期待在建党100周年之际以全新面貌和大家见面。”马清芳告诉记者,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纪念馆已综合历年来相关领导和专家对展陈内容和展陈形式提出的意见进行多次修改、完善。
今年,原子城纪念馆将建成开放纪念园缅怀厅,改造利用老厂区、老厂房、老设施,复原部分车间生产场景,让游客更好读懂、关注红色文化遗产,并将积极整合红色资源,依托理想信念教育学院深化“两弹一星”精神课题开发研究,推出系列党性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精品教材和精品课程。
据介绍,自2009年5月26日开馆以来,先后有360余万来自全国各地的群众慕名到馆参观接受教育。纪念馆与青海省海北军分区开展联建共育,为驻军官兵无偿提供参观和讲解5万余人次。原子城纪念馆已成为全国重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红色文化展示基地和党史党性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