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5月至1949年3月,党中央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里成为党中央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这里见证了“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团结就是力量》从这里唱响全中国。
历史昭示未来,激励后人。今年以来,石家庄军地不断挖掘当地红色资源、深入基层一线、利用全媒体平台,唱响“团结就是力量”昂扬主旋律,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矢志传承弘扬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走好新时代“赶考路”。
“百灵鸟”讲好“赶考”故事
“毛主席,亲切的嘱咐牢记住,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要保持艰苦奋斗的好作风,警惕糖衣炮弹来进攻,要保持谦虚、谨慎、不骄又不躁……”4月18日,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前,西柏坡民兵宣传队的快板吸引游客驻足聆听。
在旧址西北角,有一间简陋的长方形土坯房,是当年中央工委自己动手建造的大伙房。1949年3月5日至13日,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这里召开。
在这次会议上,毛主席谆谆告诫全党:“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这段历史,西柏坡民兵宣传队的队员每天都要讲很多遍。这段历史,不仅引发游客的深思,也激励着队员们不断思考如何在现有成绩基础上更好地盘活红色资源,提升宣讲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西柏坡民兵宣传队,被称为传播西柏坡精神的“百灵鸟”。宣传队队长于海龙向记者介绍,这支队伍成立于1994年,由纪念馆的讲解员组成。平山县人武部把他们编入民兵队伍,每年都请他们给入伍新兵和新入队的民兵进行宣讲。
“晚上,毛主席批阅完文件,站在窗前眺望柏坡岭的夜空……”讲解员霍楠饱含深情地向游客讲述毛主席在西柏坡的最后一个晚上的情形,游客们仿佛身临其境。实际上,除了解说,霍楠还要随时解答游客的疑问。纪念馆现收藏革命文物2000多件,其中一级品8类5件。文物中有毛泽东等伟人当年用过的办公桌椅、文房四宝等。见到照片问人物,看到实物问出处,游客的问题五花八门:“这个机枪有多重?”“这个人是哪里的?”……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增加知识储备才能应对自如。
给人一碗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民兵宣传队常态化组织读书看报和学习讨论活动,每周组织一次讲解问题汇总交流,每月邀请纪念馆研究员授课。
“时光回到1949年3月23日,土坯房前,老槐树下,握别依依不舍的父老乡亲,毛主席率领中共中央机关自西柏坡动身前往北平。毛主席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
“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2013年,习主席在西柏坡同干部群众座谈时这样说。
“赶考”的故事激励着党带领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脚步永不停歇。每次讲解,霍楠都力求将历史和现实结合,激发观众前行动力。她告诉记者,西柏坡是红色圣地,每天从全国各地前来参观的党员干部和群众非常多,弘扬西柏坡精神,“赶考”永远在路上。
《团结就是力量》从这里唱响
今年2月7日,习主席在给平山县西柏坡镇北庄村全体党员回信时强调,中国共产党百年史是一部团结带领人民为美好生活共同奋斗的历史,西柏坡的干部群众对此体会更深。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希望你们坚决响应党中央号召,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把乡亲们更好团结起来、凝聚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让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4月15日晚上,北庄村召开村民大会,会前村党支部书记封红卷带领乡亲们唱起这首歌。“《团结就是力量》从俺们村唱遍了大江南北,这首歌的精神已经在这里生根发芽、成长结果。干群拧成一股绳,俺们村过上了好日子。”
北庄村紧邻水库,是一级水源保护地,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受到限制。近年来,村里依靠党的富民政策,发展特色种植、光伏发电等产业,于2018年实现整体脱贫。目前,光伏发电项目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至少4万元的收入。下一步,北庄村将发展红色旅游,打造绿色产业,建设研学基地,一幅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即将展开。
“除了党支部书记,我还有另外一重身份。”封红卷自豪地说,他现在是“红马甲”宣讲队的队员。为加强宣传教育,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石家庄市党史研究室、市委党校、当地高校等单位抽调精干力量,组建市宣讲团;各县(市、区)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抽调党政干部、民兵骨干等组成“红马甲”“红音箱”宣讲队,深入基层宣讲,唱响《团结就是力量》,凝聚发展合力。
4月8日,石家庄市鹿泉区寺家庄镇西龙贵村,民兵连长潘雷娓娓讲述着党中央在西柏坡的故事,村民们听得津津有味。
鹿泉区人武部利用民兵人熟、地熟的优势,组织发动全区40名民兵骨干组建“红音箱”宣讲队,民兵拎着红色音箱走村入户为群众播放党史故事。故事内容经过严格把关,语言风格通俗易懂,并特意邀请当地广播电视台专业播音员进行录制。
提在手里,传进耳里,讲进心里。各级宣讲团深入全市镇村、企业开展分众化、互动化宣讲。
3月31日,市宣讲团来到石家庄某贸易集团,围绕坚守为民情怀、增强企业家社会责任进行宣讲。该公司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为进一步拓宽定点帮扶村产品销路,省军区政治工作局与我们合作开发了扶贫产品网上销售平台,并为驻冀部队100个定点帮扶村分别预留了接口,一起为乡村振兴出力。”
“红色冀·忆”穿越历史时空
“我就是普通一兵,这是全国全民的战斗,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解放的时候咱们国家很多东西都不能造,火柴都叫洋火,现在我们强大太多了,太幸福了……”4月初,河北省军区石家庄第九干休所离休干部张德隆回忆亲身经历、口述战斗故事的短视频上线后,播放量已达百万余次。
“老干部为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河北省军区领导介绍,他们以纪念建党100周年活动为契机,发动老干部结合自身经历回忆党的历史,讲述心路历程,拍摄制作了“红色冀·忆”系列微视频,在省内外各大媒体播放,激励党员干部和群众更加关注党史、崇敬英雄、争当英雄,让红色基因和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石家庄第二干休所离休干部刘世钺,从事眼科医疗、科研工作70年,获科技进步奖13项。今年已90岁高龄,刘老依然常年参与义诊活动。面对镜头回忆起参军入伍的情景,老人家十分激动。“我现在感到很幸福,当年一起入伍的战友很多都牺牲了,我只是尽自己所能替他们做点工作。”刘老朴素的话语感动了万千网友。
老干部平均年龄已达92岁,对他们记忆的保护和存档已刻不容缓。“红色冀·忆”微视频拍摄过程中,录制团队选择了160余名身体条件相对较好的老干部口述历史,形成具有河北特色的红色教育成果,也为老干部留下宝贵影像。目前,已先期拍摄了31名老干部。
网络平台和短视频具有受众广、传播快的优势。石家庄军地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创新形式手段,与广大网友一起追寻红色记忆、学习党的历史,推动党史新媒体传播和人文化表达,让广大群众听得懂、听得进。
“毛主席离开西柏坡那天,老百姓天不亮就等着送行。毛主席说这是‘进京赶考’,也希望乡亲们日子越过越好,也欢迎我们去北京做客。”这是西柏坡村老党员闫清海在网络直播活动中的一段口述历史。3月以来,“党史冀忆 百年征程”网络直播活动持续开展,活动邀请当地英雄人物、革命后代、专家学者等作为直播嘉宾,走进西柏坡纪念馆等知名纪念馆、革命遗址,讲述最真实、最原汁原味的革命故事,深入挖掘党在石家庄的浴血奋战史、改革发展史,通过第一人称讲述,有效拉近和观众的距离。
同时,微视频《党史故事天天讲》,广播剧《太行“天路”》等一大批作品,都在紧锣密鼓创作拍摄中。
图①:“红马甲”宣讲队队员为师生讲党史。李金良摄
图②:西柏坡民兵宣传队队员为入伍新兵讲解展品。李金良摄
图③:地方党员在西柏坡纪念馆前举行党日活动。苑大营摄
图④:西柏坡纪念馆前“五大书记”雕像。苑大营摄